在今年的IDF 2012信息技術峰會上,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敘表示,今年的關鍵詞包括:協作、創新、PC、個人計算、數據中心、互聯、云計算等。并重點突出了互聯、個人計算和云計算。由此可見,一個全新的數字化互聯時代已經到來。
智能設備推動了互聯網和數據中心的發展,但爆炸式的增長同樣帶來了管理與資源分配等方面的諸多問題。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問題,云計算應運而生。從三年前開始,云計算在我國的落地之聲就不絕于耳,于此同時IT廠商也紛紛推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來加速云實施。目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大中型企業開始應用私有云及混合云,而針對小型企業的公有云項目也開始啟動。
談到云計算,國內云計算與國外有著根本的區別,其最大不同點是政府主導作用比較明顯,地方政府把云計算看作是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次戰略機遇。政府的優勢是可以短時間內整合各種優勢資源,為云計算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推動,例如各地涌現出的大量政務云、醫療云、智能交通云等行業云項目,以及各地多個云計算產業園規劃等。但也有可能會造成虛假繁榮的假象,尤其是打著云計算旗號做房地產的情況,這需要警惕,否則將對云計算產業本身的健康發展起到非常壞的影響。
目前的國內云計算方面,眾多IT企業也都是看到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市場,紛紛推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令我們感到欣喜的是,除了國外大型IT企業那些成熟的解決方案,國內服務器廠商也都發布了自己的云系統,曙光Elastic cloud、浪潮的云海OS以及寶德的PowerCloud等等。國內廠商由單純的硬件研發逐漸過渡到軟件方面,整體解決方案方面也有了很多成功案例,發展速度非常之快。
然而在技術方面,IT企業也是各有千秋。IBM有獨家的ELS大型機高可靠性解決方案,戴爾的云愿景是無邊界IT,而日立數據則提醒企業必須考慮和規劃其整個IT架構的成本,包括虛擬化和基于云的組件成本。從技術到最終解決方案,讓我們看到了逐漸走向成熟的多元化云計算,用戶的關注重點也從最初的設計、部署轉到架構優化和提高運行效率。
目前,在應用層我們已經能夠看到云計算的身影,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搜索、微博、游戲等云服務,但是企業從云計算中獲得的收益還比較有限。云計算供應方要能夠滿足企業的特別需求,如可靠性、安全、數據整合、應用整合、混合云支持等。 如果是更遠的未來,相信公有云不管對于消費者還是政企用戶,都會是主流的平臺。
來源:賽迪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