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計算推動的變革:核心交換機這幾年


    時間:2012-07-26





    云計算為我們帶來了什么?這個話題在很多人看起來有些老生常談,因為答案無外乎是更為簡便的服務模式、更為彈性且按需付費的計量方法或者更低的成本等諸如此類的內容。不過,如果我們不從應用方面考慮這一問題,而是換一種角度,從設備提供商的角度來審視的話,會發現答案截然不同。

    云計算其實就是“網絡即計算機”這種理念的一種實現: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本地計算終端,無論是電腦還是手機,所有的計算資源只集中分布在全球各處的幾個大型數據中心之內,所有的終端都連接到這些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是網絡中最為關鍵的節點。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流行,這些節點面臨很大的數據交換壓力,由此推動了核心交換機技術的突飛猛進。

    云計算為我們帶來了什么?這個話題在很多人看起來有些老生常談,因為答案無外乎是更為簡便的服務模式、更為彈性且按需付費的計量方法或者更低的成本等諸如此類的內容。不過,如果我們不從應用方面考慮這一問題,而是換一種角度,從設備提供商的角度來審視的話,會發現答案截然不同。

    對于設備提供商而言,云計算最大的好處,就是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將設備更新換代的理由。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在2012年7月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全球IT支出金額總量將增長3%,達到3.6萬億美元。這一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云計算的概念。根據Gartner同期公布的另一組預測數據,到2016年,用戶在云計算方面的IT支出總量將是2012年的一倍,達到2070億美元。

    那么,為什么云計算會讓用戶心甘情愿地從口袋中掏出錢來?

    對于云計算,大部分人都承認,其改變了傳統的IT交付模式。如今,越來越多的數據和流量都開始集中在數據中心內部,計算資源與存儲資源正在從客戶端向服務器端傾斜。對于這種現象,有一個非常形象的說法:數據大集中。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金融行業的業務處理之中,而今,數據集中或者數據整合的趨勢已經開始向眾多行業進行拓展。虛擬桌面的應用,無疑就是最好的佐證之一。

    數據的集中處理,也就是將大部分的數據處理工作全部交給數據中心。毫無疑問,無論是從成本節省的幅度還是可管理性上,都要遠遠高于將業務數據留在本地客戶端的做法。然而,這卻對數據中心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用戶而言,提高性能的最有效做法之一就是對IT設備進行更新。這無疑正中了設備提供商的下懷。

    不一樣的

    數據中心網絡

    數據向數據中心流動得越多,帶給數據中心的壓力也就越大。因此,數據中心已經成為一個不同基礎設施間緊密關聯,同時能夠并發進行數據操作的整體。全球的流量模型正在從客戶端與服務端之間的交換向著服務端與服務端的交換演進。

    流量模型的轉變,使得數據中心網絡環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網絡數據流量的增長最為顯著,這也使得用戶對網絡設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除此之外,在端口密度、網絡架構等方面,數據中心網絡也在提出一些新的需求。《計算機世界》曾經撰文(2011年4月25日《交換機新生》)列舉了數據中心網絡的七大趨勢,這些趨勢分別是虛擬化、網絡流量模式改變、網絡扁平化、多鏈接半透明互聯協議、虛擬物理交換機管理、虛擬機遷移以及網絡聚合等。以上所列出的這些需求和趨勢,同傳統園區網絡的特性相比起來,更加多樣也更加復雜。

    計世資訊2012年發布的《2011~2012年中國網絡設備市場發展趨勢研究報告》中認為,網絡設備市場發展的驅動力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更高的網絡安全性能要求、更高的穩定性能、更多的數據中心服務需求以及更便捷的網絡管理。同時,這一報告中還提到,接口趨向高速化、多業務趨向以及交換能力趨向海量化和集群化已經成為網絡產品與技術發展的趨勢。

    來自計世資訊的調研數據顯示,2009年,國內企業級網絡設備市場規模為234.7億元,增長率-0.3%,而到2010年這兩項數據分別增長到256.3億元以及9.2%。2011年,國內企業級網絡設備市場規模達到266.8億元,增長率4.1%。

    “為了能夠支撐起云計算的架構,我們在未來還會見到交換規模更為大型的數據中心交換機產品。這一市場的競爭也會愈發激烈。”計世資訊高級分析師丁震表示。

    核心交換機哪兒變了?

    一方面,云計算正在推動著數據中心網絡的更迭;另一方面,與園區網和城域網不同,數據中心網絡又有著自己的獨特特性。這兩方面的因素,使得用戶需要重新擬定采購計劃并掏腰包為此“買單”。對于用戶而言,曾幾何時,云計算確實是以一個市場營銷概念和噱頭的身份出現的。而如今,其神秘的面紗已經被掀開,很多用戶已經切實了解到其巨大的魅力以及所帶來的市場價值。這也就是為什么設備提供商會“喜歡”云計算這一概念。

    云計算之于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就好像是在一壺溫水下點起了一團旺火。

    市場:新品頻發

    對于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大部分人的認知都是從2008年發布的思科Nexus 7000系列交換機開始的。隨后,2009年,H3C推出S12500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產品,以100GE為賣點抗衡思科。2010年,阿爾卡特朗訊重整企業業務,將OmniSwitch 10000系列產品推上市場。同年年底,瞻博(Juniper)正式發布其QFabric概念,并于2011年初發布相關的QFX3500交換機產品。2012年5月,曾經主打運營商市場的“大佬”華為發布了其進入企業級市場后的首款數據中心核心交換產品CloudEngine 12800系列。

    同時,在這4年的時間中,包括博科、Force10、極進網絡(Extreme Networks)、Arista Networks、銳捷網絡等也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產品。

    從目前我們能夠見到的所有交換機的官方資料來看,作為目前最新發布的核心交換機產品,華為CloudEngine 12800系列在數據上的表現非常搶眼:交換容量48Tbps、單槽位轉發能力2Tbps、支持24端口40GE/96端口10GE/48端口10GE等線速板卡。整機最大支持96個100GE/288個40GE/1152個10GE線速端口。華為方面資料顯示,CloudEngine 12800系列采用業界領先的全正交架構設計,能夠減少業務板與交換網板間的額外走線損耗并降低延時,提高槽位帶寬。同時發布的TOR交換機CloudEngine 6800系列支持4個40GE上行接口和48個10GE下行接口。而對于產品推出時間已經比較長的產品,相關廠商都會通過軟件升級或者發布新模塊的方式,最大可能地滿足用戶的新需求。比如說,在華為發布CloudEngine 12800的同時,阿爾卡特朗訊就宣布為OmniSwitch 10000系列增加8端口40GE和16端口10GE模塊,并對架頂和核心交換機軟件進行升級。

    在這4年間,綜合類大型IT廠商也開始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網絡的重要性。2009年年底,惠普宣布以27億美元現金收購一代網絡巨頭3Com;2010年10月,IBM公司收購網絡刀片交換機廠商Blade Network;2011年7月,戴爾宣布收購數據中心網絡解決方案提供商Force 10。2012年,我們身邊是否還會出現這種綜合類大型廠商吞并網絡公司的案例,我們將試目以待。

    產品:功能豐富

    云計算需求推動了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的發展,而為了滿足這種需求,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產品就要從屬性上貼近云計算的特性,做出適合云計算發展的變化。上文所提到的虛擬化、網絡流量模式改變、網絡扁平化、多鏈接半透明互聯協議、虛擬物理交換機管理、虛擬機遷移以及網絡聚合等數據中心網絡趨勢,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云計算資源配比彈性且集中化的特性。

    在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產品中,模塊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在足夠背板帶寬的支撐下,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配置不同的接口處理器或者接口卡,以實現不同的功能。同時,如同上文所提到的,模塊化所帶來的靈活性,使得廠商可以隨時對產品做出升級。以H3C的S12500舉例,目前其所擁有的功能模塊包括防火墻接口板模塊、IPS接口板模塊、負載均衡接口板模塊、應用控制網關接口板模塊、網絡分析接口板模塊、無線控制器接口板模塊、流量清洗接口板模塊等,以及多種支持不同端口數量和網絡協議的接口板。

    如今,大部分高端和中端交換機產品都已經實現了模塊化,非模塊化的固定端口產品已經不多見了。因此,作為一項基本功能,其也并不值得設備供應商在宣傳中大書特書。不過,模塊化可以說是在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發展演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歷史節點,其決定了未來交換機產品的發展。

    諸如設備虛擬化、堆疊、二層網絡、SDN(軟件定義網絡)、虛擬應用流量感知等功能和技術,如今已經被太多人所談論,因此在這里不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訪中,《計算機世界》所采訪到的用戶對于以上這些功能表現出了興趣,對虛擬化應用也有一定需求,但是還只是處于關注階段。而設備供應商普遍認為,云計算為數據中心帶來了集中管理、虛擬化數據識別、多數據中心數據遷移等問題,未來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亟需在這些方面尋找到解決方法和突破口。

    數據中心網絡的

    “摩爾定律”

    大名鼎鼎的摩爾定律定義了半導體產品的更新周期為18個月。那么,在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產品上,是否也存在相同的定律來定義產品的更新周期?

    如果我們回顧交換機的發展歷史,會發現從其開始真正應用至今,也就不過20年的時間,而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市場真正興起和發展的時間相比起來會更短。坊間傳言,思科會在2012年年內發布其Nexus 7000的下一代的產品。如果參照這個數據,那么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的產品更迭周期大概在4~5年左右。

    這樣依據非官方消息進行的推測似乎顯得不是那么嚴謹。那么我們不妨從最高端芯片的發布時間來重新看一看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市場。2012年4月份,博通(Broadcom)正式推出了其100GE交換解決方案BCM88650系列。作為博通Dune Networks Fabrics的第五代產品,BCM88650是一款整合了流量管理、包處理器等功能在內的單芯片解決方案。不過,這并不是博通第一款100GE的交換芯片產品。實際上,2010年底,博通對BCM88600的發布才是其首次推出100GE芯片。再向前追溯的話,我們會發現博通早在2002年前后就已經發布了10GE的實驗產品,并且在2007年的11月份正式推出了10GE交換芯片BCM56820。當然,隨后發布的StrataXGS 4系列中的BCM56624也同樣如BCM88650一樣是一款集成化產品。

    從推出10GE產品到100GE產品,時間跨度大概經歷了3年。作為全球最大的交換芯片廠商之一,博通所推出的芯片產品在當時都可以算得上高端。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從10GE到100GE芯片升級需要3年時間準備,如果算上核心交換機產品在開發、工程以及測試中所耗費的時間的話,那么,將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的“摩爾定律”更新周期定為5年左右是合適的。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為什么將40GE跳過了?實際上,在博通的規劃中,已經將10GE和40GE融合在了一起。以其BCM56840舉例,這一芯片不僅提供了最多64個10GE端口,還能夠支持40GE。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