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未來 已來?
不難看出,中國移動希望盡快上馬4G的心情溢于言表,雖然董事長奚國華在接受采訪時表態,“TD-SCDMA這個階段不可逾越”,不過他的表態建立在“TD-LTE真正成熟可能還要兩年”基礎上,如果通過移動的努力,TD-LTE產業鏈的成熟期能夠縮短(目前看也必須如此),那么對于移動而言,4G的未來并不算遙遠。
其實TD-SCDMA與TD-LTE已經實現了協同發展,在兩年前移動TD-LTE四期招標時,明確要求支持TD-LTE,發展TD-SCDMA幾乎等同于TD-LTE,主要設備商華為在杭州的測試情況是,TD-SCDMA站點升級至TD-LTE,只需“三個一”,更換一塊基帶板、做一次軟件升級、增加一對光纖,平均在一個小時內完成升級任務。
目前,移動已在北京、南京、杭州、深圳、廣州開通了TD-LTE體驗服務。按照計劃,中國移動2012年將在10個城市建設超過2萬個TD-LTE基站。
2013年,TD-LTE擴大規模試驗取得成功后,中國移動可通過新建和TD-SCDMA平滑升級的方式,使TD-LTE基站規模超過20萬個。
在終端方面,已經有消息稱中國移動即將啟動TD-LTE終端招標,包括數據卡、MIFI、CPE等多種終端,這將是國內首次4G終端招標。據悉,本次招標包括3000部數據卡、6000部MIFI、1000部CPE等終端產品,但未涉及智能手機。
管理層決策背后的頻譜危機
對于移動而言,4G的確是介于未來與已來之間的狀態,未來與已來之間的距離是時間上的,也是空間上的。
就在與深圳一關之隔的香港,移動在中國地區的首張商用的TD-LTE網絡已經完成招標,此前,移動通過拍賣獲得了30MHz的TDD頻段,頻段為2330MHz-2360MHz。此頻段將用于在香港建設TD-LTE網絡。預計在今年下半年移動在香港的TD-LTE網絡就會投入使用。
而在內陸地區,當終端、網絡已經做好商用準備時,4G牌照問題成為焦點。
對于4G發牌時間,工信部部長苗圩在3月接受采訪時表示,4G牌照發放還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
在6月的GSMA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強調中國已進入發展TD-LTE重要窗口期;7月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尚冰則赴杭州聽取TD-LTE試驗網建設和應用情況匯報。
“由于對3G的巨大投入還沒有收回,同時,移動獨大的市場格局剛有所改變,管理層在牌照問題上會有自己的考慮。” 一位行業分析師表示。
在這兩三年里,全球留給TD-LTE的頻譜能剩多少不得而知,目前全球的TDD頻譜資源狀況十分嚴峻,FDD獲得的大部分頻譜是大塊的頻段,而TDD獲得的頻譜往往是FDD分配后剩下的一小段零碎的頻段。
暗處的“藍極光”
就在移動力推4G同時,另外兩位對手也在暗中發力。
近日,中國電信首次展示了其4G-LTE研發系列成果“藍極光”計劃,在進入LTE時代后,中國電信將同時擁有LTE/CDMA2000和WLAN三張網絡,工作的頻段不同,主要承載的業務也有差異。
據了解,“藍極光”是一個技術創新平臺,涵蓋了一系列的增強技術,中國電信雖然已經明確了向LTE演進的整體路線,但具體的技術選擇和產業路徑并未對外發布。
負責該項目的中國電信創新中心主任畢奇表示,“雖然國內還沒有正式商用的LTE網絡,但中國電信肯定要做一些前瞻性的務實技術研究,為將來的網絡部署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推出了‘藍極光’技術,主要是在LTE/LTE A技術標準之上,構建一個涵蓋一系列創新技術的平臺,大幅度提高LTE移動通訊系統的效率,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
可以看出,電信在LTE方面是做好技術準備,不過在展望4G的時候,它也面臨著收回3G投資成本的問題,如何能夠最大限度利用目前投資,實現技術平滑過渡是其考慮的要點。
按照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的說法,只有當3G普及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談得上發展4G,并且4G和3G兩種網絡會長期并存。
聯通方面,據了解其已在西安、上海測試LTE FDD技術,具體結果不為人知。不過根據其市場表現分析,聯通采取充分挖掘現有3G網絡潛力以對抗4G。
目前,聯通已在全國部分城市向3G用戶默認開通HSPA+網絡,用戶只要有相應的終端支持,都將使用21M網絡,比現有的7.2M網絡提速3倍。
而廣東聯通宣布,自7月起廣州、深圳3G網速下行速率將達到42Mbps。此外,北京、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主城區的聯通3G網絡,也都已升級至42Mbps網絡。
這幾個城市都是移動4G試驗網所在地,聯通的市場策略,希望用已成熟的3G網絡對抗試驗中的4G,拉長3G網絡生命周期。
“兩家運營商都不希望4G過早實現,畢竟在3G方面投入了那么多,4G建網又要投資,運營商還是希望能夠利用好現有投資。”一位運營商人士表示。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