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手機:又一個泡沫?


    時間:2012-07-10





    眾多互聯網企業紛紛推出自有品牌的互聯網手機,如阿里云手機、盛大Bambook、小米、360特供機、百度微博手機等,似乎不做手機就不夠時髦。但值得注意的是,擅長后發制人的騰訊公司一直按兵不動。

    互聯網企業是基于軟件和網絡的信息服務商。之所以要涉足“硬件+軟件”的消費電子產品,其基本思路是模仿蘋果的iPhone和iCloud的成功經驗,核心目的是控制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具體手法是嵌入自己希望的服務。在實現層面,基于Google的Android,找手機制造商代工,希望通過補貼終端的方式從服務環節獲得收益。

    互聯網企業的這一做法,其實也是在重復這幾年視頻網站做OTT機頂盒的做法,只是從大屏幕轉向了小屏幕3~4英寸。再往前推到PC互聯網時代,最初人們認為控制了PC操作系統的微軟微博和控制了核心芯片的Intel,地位是不可動搖的。這種認識與認為手機是互聯網的入口控制點的想法完全一樣,不過控制力的層級已經更高,但是沒人認為控制了PC兼容機就控制了互聯網的入口。

    很快,人們發現Wintel的地位其實沒那么不可撼動,控制訪問互聯網入口的軟件——瀏覽器,是最重要的。于是,網景的Netscape大受追捧,然后被同樣做軟件的微軟IE瀏覽器的“免費+操作系統捆綁”策略打敗。用戶使用瀏覽器的目的是訪問網站,于是,這時大家又認為提供門戶導航的Yahoo是最重要的互聯網入口了。Yahoo提供的不是軟件而是信息服務,微軟也無可奈何。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站和信息越來越多,能夠自動找到用戶信息的Google搜索成了互聯網的入口控制點,Yahoo也是花落去。如果說Yahoo與Google是導航和發現信息的,是以信息為中心的,那么Facebook就是以人為中心的互聯網服務,控制了用戶個人信息,成了新的互聯網入口控制點。

    再往后呢?或許誰掌握了大數據技術誰就是王者。

    互聯網公司做手機能否成功,是非常值得懷疑的。第一,用不是自己控制下的開放的Android打造 閉生態系統試圖獲得較高利潤,是沒有成功先例的;第二,強制用戶安裝一些特定應用,是與互聯網公司一直標榜的用戶體驗、開放共享等理念完全背道而馳的;第三,通過互聯網公司服務環節收益補貼手機制造商生產環節的模式,商業上的可持續性存疑;第四,控制了互聯網手機,其實還沒有控制移動互聯網的入口,還有操作系統、瀏覽器、搜索、通信、社交網絡和微博等熱點應用等著你,還有平板電腦、iPhone等各種移動終端等著你。

    新浪和騰訊沒做手機,但其微博和客戶端已經預裝到很多類型的智能手機中。中國互聯網成功的根本,還是提供最好的服務。


    來源:中國信息產業網-人民郵電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