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總局 43 號文明確播控平臺牌照、內容平臺牌照。IPTV的運營將有四個平臺:中央播控平臺、地方播控平臺、中央內容服務商、地方內容服務商。電視機首頁EPG將由中央播控平臺、地方播控平臺聯合決定,雙重認證。
●著眼于三網融合試點的大局,播控平臺的更迭、用戶的割接必須推進,但上文廣為代表的老平臺所蘊含的可貴市場精神——平等、開放、合作、共贏——仍值得借鑒與發揚。
●通過廣電、電信合資運營,武漢三網融合市場出現一個最為積極的變化——各方不再簡單尋求用行政干預來維護傳統利益,而將注意力轉移到業務創新、服務優化等市場競爭策略。
國務院常務會議5月9日通過《關于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和切實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見》,把實施“寬帶中國”工程,加快推進三網融合,培育壯大相關產業和市場擺在了今后一段時期信息化領域重點工作的首要位置。這無疑發出了一個強烈信號,三網融合試點還將加速,政府將強力扶持三網融合這個戰略性新興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IPTV是三網融合的一項最具代表性的業務,完全是從政策夾縫空間中成長起來的,并隨著用戶規模的擴大逐步實現合法化。可以說,我國三網融合實踐的第一階段,就是上文廣和電信運營商合作試水IPTV以及廣電部門以互動電視相博弈的歷史。對于IPTV,廣電主管部門的態度逐步由限制到放開,而放開的前提則是IPTV業務的可控可管。在IPTV集成播控平臺塵埃落定,規制模式基本成型,商業模式逐漸為主管部門認可的情況下,以新的眼光來打量昔日的對手,以既競爭又合作的方式攜手開拓新興市場成為一些地方廣電和電信企業的選項。
新老播控平臺的啟示:
內容要合作,不要壟斷
三網融合條件下,IPTV、手機電視等融合性業務兼具通信、媒體的雙重屬性,播出監管問題更趨復雜。為確保播出安全,根據三網融合部門職責分工,IPTV、手機電視集成播控平臺的建設和管理,節目的統一集成和播出監控由廣電負責,電信企業可以提供節目和電子節目指南條目,經廣電審查后統一納入播出體系。應該說,這一制度安排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考慮了廣電和電信的各自優勢,也著眼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相關企業應認識到,推進三網融合需要各方對接、合作,甩開對方單干將產生多重負面作用。這一思維的轉變為三網融合業務的發展和產業的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5年起,國家廣電總局為了應對IPTV這一新生事物的發展和有效監管,開始實行牌照管理制。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上文廣后來的百視通借助牌照的機會,轉變經營理念,積極與電信運營商合作拓展市場。據申銀萬國證券百視通經營情況調研會議紀要,百事通已在黑龍江、遼寧、江蘇、浙江、福建、湖北、安徽、重慶、陜西等 14 個省市提供服務,累積用戶達1200萬。同時,憑借IPTV的商業模式,成功登陸國內A股市場,成為IPTV最大的贏家。
為更好地將IPTV納入管理范圍,2010年,廣電總局發布了344號文,IPTV播控平臺采取兩級構架,中央電視臺設立IPTV集成總播控平臺,中央電視臺和地方電視臺聯合建立試點地區IPTV集成播控分平臺。2012年6月,廣電總局43 號文進一步明確,IPTV實行播控平臺、內容平臺、傳輸服務三類牌照管理,全國所有IPTV內容平臺服務都要搭建在播控平臺上。IPTV傳輸服務牌照由中國電信微博集團、中國聯通微博集團向廣電總局申請。IPTV未來將有四個平臺:中央播控平臺、地方播控平臺、中央內容服務商、地方內容服務商。 電視機首頁EPG將由中央播控平臺、地方播控平臺聯合決定,雙重認證。而分平臺所有功能權限由總平臺授權,若中央與地方平臺有沖突,中央電視臺有更多話語權。
這就意味著,過去電信企業所發展的IPTV用戶,須接入新的播控平臺,與新的內容平臺合作,才能解決合法性問題。
目前全國1400萬IPTV用戶中,百事通自身搭建或與地方電信企業聯合搭建的老播控平臺服務的用戶就超過千萬。僅在浙江,老平臺的用戶已達到200萬的規模。一開始,廣電要求電信IPTV用戶要“一刀切”,全部割接到浙江的省級新平臺上。《人民郵電》報記者調查了解到,經過半年多的協商,在浙江省政府積極推動下,廣電態度轉化,承認歷史,老用戶暫不變更,新用戶今年 6月完成對接。
2012年3月20日,由中國網絡電視臺、遼寧廣播電視臺和遼寧聯通聯合實施了國內首次10萬以上IPTV在網用戶的大規模切換。用戶全面從原上文廣IPTV平臺割接到遼寧IPTV頁面。這預示著我國電信企業先前試點的IPTV業務將逐步與廣電現行兩級集成播控平臺體系對接。
遼寧廣播電視臺IPTV集成播控分平臺向上對接中央總平臺,向下對接遼寧聯通IPTV分發平臺,可支持133路標清直播,25路標清輪播,10路高清直播的直播信號處理,具備5萬小時標清和5000小時高清點播內容的視頻存儲能力。
很顯然,新型集成播控平臺無論在內容豐富性比如可提供備受觀眾歡迎的央視3、5、6、8套節目,以及地方電視臺自辦節目還是業務的規范性方面都優于上文廣的老平臺。但作為電信企業的長期戰略合作伙伴,上文廣開放的合作心態與靈活的市場意識,使得電信企業在IPTV業務發展早期愿意選擇其作為伙伴。可以說,電信系與上文廣曾經的合作堪稱三網融合市場化運作的典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上文廣作為一個內容源,將自己定位為市場開拓者而不是壟斷者,對電信企業基于IPTV開展增值業務創新持支持態度,在雙方合作分成協商時對彼此在業務發展方面的貢獻視野開闊、角度靈活。據筆者了解,在雙方聯合搭建的老播控平臺中,電信系對內容的組織、業務包的疊加有相當的話語權,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電信系在三網融合領域的創新能力,有助于充分發揮其用戶需求挖掘能力與渠道特長。目前,著眼于三網融合試點的大局,平臺的更迭、用戶的割接必須推進,但老平臺所蘊含的極其可貴的市場精神——那就是平等、開放、合作共贏——仍值得借鑒、發揚。在此要提醒業界思考,三網融合的真正推手是市場,單靠行政性的切割不可能做大蛋糕本身。廣電、電信雙方基于新平臺的合作同樣要尊重市場規律,把對方當做伙伴而不是對手。具體到未來電信企業對IPTV的節目內容的參與方面,應注意維護而不是打壓電信企業的積極性。
令人振奮的是,在今年5月浙江電信與浙江廣電達成的協議里,明確表達了在節目內容層面的戰略合作意向。據知情人士透露,浙江省政府以開闊的思維提出地方IPTV集成播控平臺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確保政治、文化安全,對內容是否符合政策、法規方面的要求進行審核,而不是管制內容的發展。集成播控平臺只是一個功能性平臺,商業合作應該開放,內容可以由廣電、電信運營商及各自合作伙伴多方提供,經平臺審核后實現節目播出。地方黨委、政府的開放心態和鼓勵創新的精神,有利于IPTV這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語境的樹立和商業規則的探索。
最重要合作成果:
市場環境有所好轉
2010年之前,廣電系與電信系的合作還屬于少數派。圍繞IPTV等新興業務的拓展,2010年起,廣電系與電信系簽約合作,乃至合資組建公司成為一種潮流。根據《人民郵電》報報道匯總,2010年以來,中國電信在云南、四川、湖南、浙江、青海等地,中國移動微博在甘肅、新疆、云南、上海、陜西、江西等地,中國聯通在浙江、江蘇、廣東、四川等地的省級企業分別與當地省級有線網絡公司或廣播電視總臺、集團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近20份。最近的一起是2012年5月25日,青海電信成為全國第一個與廣電部門簽署“直播衛星戶戶通工程”合作協議的電信公司。此外還在地市級有多宗合作。
在地方政府的有力推動下,一些地方大膽嘗試,由廣電系、電信系企業合資成立公司,攜手推動三網融合業務發展。2010年以前,這樣的合資公司僅云南愛上網絡IPTV公司一家,由云南電信、云南電視臺與央視國際聯合組建。2011年后,這類合資公司至少有4家見諸報道。據《人民郵電》報了解,目前,這類合資合作多數已度過磨合期,正在網絡資源互惠共建、相關業務平臺對接分成、新業務融合創新、渠道資源合作等方面積極探索。在集團層面,中國移動準備參股中廣傳播CMMB,準備參股即將成立的有線國網,和各地有線網絡捆綁業務套餐,和央視合資建立中國手機電視臺,等等,一直傳聞不斷。這些都說明,盡管三網融合主管部門難以捏合,但市場的發展卻推動著企業之間不斷接近。昔日三網融合市場上的對手,正在向伙伴靠攏,相關各方對做大未來產業的信心與日俱增。
2010年1月,遼寧廣播電視臺、遼寧聯通共同出資5000萬元組建合資公司——廣聯視通新媒體有限公司,作為地方宣傳部門力推的龍頭性新媒體公司,重點打造“北方手機臺”、“遼寧IPTV”兩大業務品牌。據了解,目前“北方手機臺”3G視頻門戶已發展近百萬的用戶,原遼寧聯通與上文廣合作發展的12萬IPTV用戶也已整體割接到廣聯視通旗下。
2010年11月,寧夏廣電、寧夏電信合作成立了專門的IPTV內容運營公司。電信負責網絡傳輸,廣電部門負責傳送電視節目,收視費由電信代收,兩家分成。由于只能面向農村市場,政府只給予每個村兩個用戶點的補貼。事實上業務發展較為緩慢,全區用戶發展不到1萬戶。
2010年12月,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SMG和中國電信上海公司上海電信低調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擬負責推廣三網融合后上海IPTV業務,后因種種原因未能實施。
2011年7月28日,由武漢廣電系統與電信對等出資600萬元成立的武漢廣信新媒體公司正式運營。武漢廣信不做任何母公司已有的三網融合業務,而是定位于三網融合運營商的服務商。公司不參與駐地網建設,專注于智慧城市、視頻服務等新興應用。在對該公司的實地調研中,公司董事長、武漢電信增值業務部主任張濤表示,目前該公司已初步形成三個業務方向。一是與廠商聯合研發ITV、DTV雙模機頂盒,推廣三網融合終端融合模式項目。值得注意的是,武漢廣信還在OTT的智能機頂盒上,聯合研發IPTV軟客戶端及針對醫院、酒店客戶的專屬應用,這實質將實現IPTV專網、OTT互聯網電視及IP通信、局域網應用內網三類應用在單一終端上的融合。二是設計開發以智能組網、智能停車、居家養老等為主要內容的“智慧小區”建設運營方案,即將在百步亭全國模范小區開展試點,涉及數千用戶。三是拓展多屏融合類業務,電信側已開發天翼電視伴侶等應用,正積極整合廣電側“甩信”等業務,加強屏幕支付、電視商城等應用研發。
積極探索創新運營的武漢廣信獲得政府大力扶持。目前,融合終端和智慧小區應用示范被列為武漢“光網城市”建設示范項目,對研發和創新運營項目給予專項資金支持。而雙方的母公司從合資行為本身雙雙獲益。武漢電信IPTV業務從合資前的不到3萬戶發展到23萬戶,每年新增10萬戶,用戶帶寬從1M、2M快速跨越到平均4M以上,10M已成為新用戶首選。而武漢廣電數字高清電視、互動電視用戶也由合資前的1000戶快速發展到12萬戶。
調研中,我們親身感受到合資公司經營團隊對肩負的融合創新使命的強烈的自豪感,也深切了解到企業運營中仍然存在母公司利益對沖、文化磨合、商業模式不明朗等諸多問題。可喜的是,通過合資運營,武漢三網融合市場出現一個最為積極的變化——各方不再簡單尋求用行政干預來維護傳統利益,而將注意力轉移到業務創新、服務優化等市場競爭策略。其中,廣電系的變化尤為顯著。現在的武漢,電信ITV發展不再偷偷摸摸,并行不悖的ITV和DTV廣告豐富著市民的選擇。在廣信公司的電信側團隊和廣電側團隊,也就彼此業務展開了深入分析研討,武漢有線電視增值服務包的高效、精準運營一直成為學習的范例。這種廣電系、電信系企業平等合作,共拓市場氛圍的形成,將是落實“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精神,以合資帶合作,實質性推進三網融合試點的堅實基礎。
來源:中國信息產業網-人民郵電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