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了約兩年的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終于出爐。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明確了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在內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
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戰略新興產業的基石,而寬帶是基礎的基礎。《規劃》的出臺對寬帶發展,對我國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具有哪些現實意義?規劃中的寬帶提法蘊含哪些發展思路?為此,記者采訪了著名電信分析師付亮。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司長綦成元表示,中國將啟動實施寬帶中國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行動,加快《規劃》的實施,不僅對推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掌握發展主動權,促進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而且也是促進當前經濟穩定增長的有效措施。
《規劃》提出了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其中將加快建設我國下一代信息網絡。值得一提的是,《規劃》首次提出了要突破超高速光纖與無線通信,這對“寬帶中國”戰略的推進以及我國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無疑是一大利好。
付亮認為,此前我國寬帶建設、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更多是停留在企業層面。《規劃》的出臺使得這方面的建設開始上升到國家層面上,寬帶、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能夠有效的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從另一方面來說,上升到國家層面,產業的發展也能夠有機會積極地吸收、消化相關部委的戰略支持。因此,《規劃》的出臺,主要的現實意義應該說是對我國信息化建設和寬帶中國戰略的推進會有一個比較大的促進作用。
《規劃》出臺后,高技術司司長綦成元透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部際協調小組將于近期成立。其中,推進寬帶中國建設將是重點工作之一。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部門將參與其中。
對此,付亮表示,在寬帶建設方面,國家部委這一級發揮的作用已經基本達到頂點,推進寬帶建設還需要提升到更高的層面,需要從國家政策層面進行有效的支持。目前國務院已確定將實施寬帶中國戰略,而具體施行需要經過調研,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然后解決現在寬帶建設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例如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總結的寬帶“最后三公里難題”。其中小區接入、運營商互聯互通、網間結算乃至互聯網網站的接入等環節都存在一些難題,亟待政策推進解決。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的基礎,高速寬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賴以存在的管道。寬帶的發展既要重視基礎網絡建設,也需要鼓勵網絡內容創新。為了更好地從這兩方面推進寬帶產業發展,重點該切入哪些方面?
付亮認為,這應該一分為二地看。總體而言,寬帶的發展首先需要解決的是“路”的問題或者說“路”太窄的問題,即網絡層面的基礎建設問題。當務之急是要克服小區接入難、服務質量差等難題。在寬帶內容應用方面,目前有的網絡通過競爭已經逐漸形成內容的整體服務,包括視頻、音頻、文本等。現在許多門戶網站都有從事內容服務,所以信息發達的地區并不缺內容應用,只要網絡搭建好了,網絡應用內容也能適時跟上,現在關鍵是解決“路”的問題。從另一方面來說,國家與運營商在推進寬帶普遍服務建設時,需要注重培育寬帶消費市場的主體,這離不開網絡應用內容作為引導。具體而言,運營商在寬帶建設問題上,不能只是單純將網絡接入到農村等偏遠地區,還要通過應用引導消費市場,同時還需要投入包括電腦、終端等基礎設備,這方面應用內容的建設則有利于拉近城鄉數字鴻溝,通過硬件與軟件建設讓廣大地區能真正享受到寬帶普及提速工程帶來的便利。
結合國外的發展經驗來看,付亮認為,包括網絡、應用內容,大部分發達國家的競爭都比較充分。網絡層面則體現在網絡平等,實際上跟虛擬運營的概念類似,并不是所有的運營商都去建網,但網絡的經營是開放的。
那么,作為重中之重的寬帶基礎建設,您有何建議?對于這個問題,付亮認為,在偏遠地區,應該鼓勵運營商具有一定的獨斷性,給運營商更多的投資積極性,讓用戶享受到普遍服務的好處從而認識到寬帶網絡對消除信息鴻溝的重要作用。
對于目前的寬帶市場存在的利益博弈現象,市場競爭以及監管方式該有何轉變?付亮稱,從國內電信業歷次重組的歷程來看,主管部門解決運營商沖突都是采取資源平衡的方式,但是這些年的實踐都沒能有效的解決問題。對于運營商的管制,主管部門還需要在牌照,在網間結算,虛擬運營等方面作調整,從移動到固網、資源共享、共建共享、基礎服務等方面,包括經營性政策都應該做系統的梳理,讓運營商可以更充分地進行市場競爭。
“當然,固網有自然壟斷的特點,而且市場規模整體在萎縮,在實現用戶基本服務的同時還需要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付亮稱,“從這一方面看是否應該取消686號文件值得商榷。”
來源:通信信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