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近日發布報告稱,在連續十個季度保持增長后,2012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機終端用戶銷量為4.191億部,首度出現下滑,較去年同期減少2%,而中國市場同期下滑的幅度達到了6%。
今年一季度,手機巨頭的名次也發生了變化,三星憑借20.7%的市場份額繼續成為行業老大,而諾基亞則以龐大的基數排第二,蘋果以7.9%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三。而中國市場方面,在國際廠商紛紛搶食的背景下,更多的互聯網商也在陸陸續續地入局手機市場,國產手機廠商的囚徒困境與日俱增。
一季度全球手機銷售首現萎縮
2012年第一季度,全球終端用戶手機銷售量與2011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為4.191億部。亞太地區對手機的需求量三年來出現首次下降。在智能手機市場,Android的銷售量占智能手機銷售量的一半,在2012年第一季度占據了56.1%的市場份額。蘋果的iOS占據第二位,由2011年的16.9%增加到22.9%。與此同時,據Gartner公司及其他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手機銷量領先的為三星公司,市場占比為20.7%。
2012年,手機市場上缺乏能夠刺激消費的新機型,這成為銷量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從全球看來,主流廠商缺乏新品是導致需求放緩的重要因素,從國內看來,由于消費者等待本季度或下季度上市的更先進的智能手機型號,在需求方面都持觀望態度。
Gartner首席分析師Anshul Gupta表示:“由于亞太地區市場需求量下滑導致了全球移動設備的銷量出現巨大下滑。通常情況下,第一季度在中國農歷新年的影響下,亞洲的銷售情況都是最好的,而今年第一季度由于領先的手機制造商都沒有推出新產品導致用戶推遲手機升級計劃,用戶們期待著稍后還會有更好的智能手機上市”。
互聯網商大舉入局,市場混戰升級
從手機銷量下滑看得出,主流廠商產品更新的周期變長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手機行業面臨的同質化發展困境,缺乏革命性創新性產品來突破。
諾基亞、三星、蘋果、HTC、中興、華為等廠商一季度的財報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目前手機行業的發展困局,利潤越來越低,同質化越來越嚴重,而在國內市場,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加入這一戰局,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智能手機在中國的普及,以及小米手機互聯網模式的成功營銷,引發了眾多互聯網企業的智能手機混戰。
小米M1于2011年8月發布,雙核1.5GHz的智能手機,售價1999元,采用線上銷售模式。“小米手機青春版”推出,該款機型配置主頻雙核1.2GHz的高通處理器、4英寸夏普屏、800萬像素攝像頭以及1930毫安時的大容量電池,售價為1499元。
2011年12月20日百度攜手戴爾發布了傳聞已久的百度·易平臺的手機即Streak Pro D43.5月中旬百度協同聯通、富士康和長虹聯手打造的型號為長虹H5018百度云智能手機上市,售價僅為899元。另一方面,阿里云、天語及Nvidia三方共同打造的,搭載了Tegra 2雙核處理器阿里云新一代代手機大黃蜂W806登陸天語淘寶旗艦店,售價1499元。
5月初,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表示將攜手國際國內廠商推出360特供手機。360特供機“華為閃耀”正式發布,配置A9架構的1GHZ CPU雙核處理器,其價格為1499元。此外,包括新浪、人人也都推出過與廠商合作的定制機,同時盛大也在積極籌備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機。
李開復認為,互聯網巨頭入局,不以用戶需求為使命,而為嵌入自己服務為目標,無法得到用戶口碑。從這一點看來,只會加劇市場價格戰,拉低利潤。
破局需回歸用戶體驗
互聯網公司具有很強的侵略性和競爭力,眾多巨頭互聯網公司寄望破壞原有手機領域的生態鏈,推動產業鏈發展。
互聯網商爭相進入手機市場,顯然他們是奔著移動互聯網入口而來的,2012年是各大廠商加速發展移動互聯網布局的一年,操作系統作為移動終端業務實現的主要技術,是移動互聯網的重要入口,移動互聯網競爭日趨激烈。目前各大互聯網廠商搶入的都是以Android系統為主的智能手機市場。但這個市場的同質化競爭已極為嚴重,留給互聯網廠商營造性價比的價格空間少之又少。
在Android之外,國內手機操作系統短期內或難有作為,面對iOS、Android、Windows Phone的“三國鼎立”格局,國內廠商若想要在手機操作系統上分一杯羹并不容易,這將取決于系統對移動終端的兼容性及各自提供的應用服務的優劣,同時系統所負載的終端價格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盡管發展策略不同,但各大手機廠商的經營理念卻是一致的,即讓用戶獲得無縫體驗,以系統關鍵性能和特性的差異性取勝。
從國內市場看來,目前智能手機市場的進入者不斷多元化,商業模式也進入了快速革新的階段,運營商的資費補貼、互聯網服務商的賠本賺吆喝都在讓市場競爭形勢復雜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不管是傳統的手機廠商還是后入局的互聯網廠商,他們都需要打造差異化。首先在思維上需要轉變,腳踏實地的用特色來滿足不同用戶需求,做好應用、做好服務,借助技術創新和體驗升級來吸引用戶自主選擇使用。
來源:比特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