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尚冰表示,寬帶提速需要一個過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當前,運營商正在大力推進寬帶提速工程,但我們也應看到,中國地域廣闊,推進寬帶提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既需要運營商發揮主力軍作用,更需要寬帶產業鏈各方發揮合力。
推進寬帶提速面臨諸多難題
自去年年底以來,寬帶提速就逐漸成為最熱門的詞匯之一,人們幾乎可以隨處看到“寬帶免費提速”、“光纖入戶小區最高可提至20M”等宣傳廣告。3月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寬帶普及提速工程動員部署大會,明確寬帶提速的目標和行動計劃。
根據工信部的規劃部署,2012年的主要階段性目標為:一是增強寬帶接入能力,新增FTTH覆蓋家庭超過3500萬戶;二是總體上提升我國固定寬帶用戶的接入速率,使用4M及以上寬帶接入產品的用戶超過50%;三是提高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新增固定寬帶接入互聯網家庭超過2000萬戶;四是擴大公共熱點區域無線局域網覆蓋規模;五是進一步推廣和普及寬帶應用,并推動單位寬帶價格的降低。
作為推進寬帶建設提速的主力軍,國內三大運營商予以積極響應,不僅分別公布了各自的提速計劃和目標,而且也不斷加大資金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加快寬帶提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推進的過程中,依然面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從媒體報道和用戶投訴的情況來看,主要表現為:寬帶提速未能達到宣傳的速度,如宣稱提至4M,有的甚至連2M都達不到;寬帶提速需捆綁業務套餐,如用戶要辦理寬帶業務或寬帶提速需要捆綁其他業務;提速后網絡質量下降,有的用戶網絡速度提升了,但網絡穩定性和質量卻下降了等。
可見,寬帶提速工程任重而道遠,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進一步細化、做實。
多種因素導致寬帶提速面臨困境
運營商是推進寬帶提速的主力軍,在推進過程中出現問題,無疑與運營商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市場競爭、商業模式、宣傳夸大等,但若將所有問題全部歸咎于運營商顯然也是不公平的。
首先,過去光纖寬帶成本較高。工信部副部長尚冰表示,前幾年光纖寬帶高成本與用戶的需求和消費能力之間的矛盾較突出,全面發展的光纖寬帶的經濟條件還不具備。如今,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的發展,光纖成本下降,我國已經具備了大力發展光纖寬帶的條件。但也要看到,中國地域廣闊且差異大,各類應用場景復雜,這往往會在無形中提高寬帶提速的推進難度。因此,寬帶提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其次,部門利益的博弈也是一個因素。寬帶提速并非簡單的運營商提升網絡速度,而是涉及到網絡資源的規劃、線路建設等,這必然就要牽涉到多個部門,需要總體協調。此外,由于三網融合之爭而帶來的部門利益之爭也是一大焦點,而寬帶業務正是三網融合的重中之重。
第三,長期以來,外界對運營商存在偏見,這也在無形中導致運營商做的許多工作大打折扣。比如,用戶端的網絡速度,不僅取決于運營商提供的帶寬,還受到訪問網站的服務器的服務能力、是否在高峰期訪問、PC是否受到病毒侵害等,這些都有可能導致盡管寬帶提速之后用戶依然感知不明顯。
因此,推進寬帶提速需要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運營商發揮主力軍作用,更要發揮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力量合力加快推進。
推進寬帶提速需要發揮合力
寬帶不僅事關數以億計的用戶利益,更是涉及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產業。正如業內專家陳金橋所說,寬帶戰略的推進,需要國家的整體性引導和布局,需要政府的協調,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
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的寬帶提速主要面臨農村及不發達地區普及難,以及城市光網建設、光纖化改造面臨成片規模化推進難題。農村及不發達地區由于地域偏僻,導致寬帶建設成本高,而作為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僅僅依靠運營商自身投入來完成農村地區的寬帶建設顯然不大現實。此外,城市寬帶提速方面,運營商也經常面臨著小區難進等“最后一公里”問題,需要多個部門協調。
因此,推進寬帶提速,首先需要政府和監管部門需要發揮牽頭引導作用,通過出臺舉措、建立機制等,為推動寬帶提速,促進寬帶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同時,寬帶提速是為了讓用戶能有更良好的寬帶體驗,這需要開發精彩豐富的寬帶應用。在這一方面,就需要內容提供商、應用開發商,包括互聯網企業等積極發揮自身的作用。作為媒體和用戶,除了為寬帶提速提出建議和意見外,也要看到寬帶提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對這一過程中存在的困難給予諒解。最后,運營商除了要加快推進速度之外,自身也要加強規范經營,避免惡性競爭和夸大宣傳等,將寬帶提速工程進一步做實。
就在前不久,“寬帶中國”戰略研究工作班子和專家組已經成立,未來寬帶發展的方案正在緊張的制定中,可以預見,伴隨著寬帶中國戰略的出臺,在運營商的大力推動下,在產業鏈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寬帶產業正邁上又快又穩的發展之路。
來源:通信信息報 作者:楊劍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