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5年前的Nicira被認為是硅谷最吸引人的初創企業。簡單來說Nicira是一家網絡虛擬化公司,它的任務是把內核從網絡硬件移植到軟件中。這家公司的使命是建設只存在于軟件之中的網絡,使得底層的網絡硬件對于網絡用戶來說不可見。從而讓網絡的組建、改造、重建都易如反掌,最最終支撐web上最大規模的服務想想物聯網的規模。
其CTO為Martin Casado,此人聰穎過人,是OpenFlow參見OpenFlow能否成為網絡的Android?第一份規范草案的擬定者。Martin Casado的愿景是網絡可以像計算機一樣可編程。
他認為既然誰都可以買一堆計算機然后投入一群軟件工程師去做出一些了不起的東西,那么網絡也理應如此。理想的網絡架構應該具備計算機的靈活性,可適用于任何網絡硬件,換句話說,應該有一種通用網絡操作系統,在此平臺下,硬件只負責收發網絡數據包,由軟件負責思考。
Nicira的平臺用戶包括AT&T、eBay、NTT、金融巨頭Fidelity以及僅次于Amazon的云服務供應商Rackspace。還有一些雖不具名但絕對是大名鼎鼎的互聯網公司。
為什么這些公司愿意跟Nicira合作?因為當今的硬件網絡的改造難度已經到了荒謬的地步。Yahoo的前CTO Raymie Stata把復雜的計算機網絡比作是15 Puzzle游戲有點類似華容道,必須在16個格子的正方形中重新安排15個方格塊,一旦要對網絡做出調整,就得就硬件進行物理性地重新安排。
Nicira的做法就是網絡虛擬化,用軟件實現網絡調整,底層的硬件引擎無需改動。其實就是把交換機和路由器里面的智能部分取出移到軟件上,這樣交換機就不需要知道太多東西。Nicira自2009年以來就一直跟Rackspace在合作,為后者的一項云服務新的beta版提供幫助。使得網絡架構師把云服務的大權讓位給了云架構師。
傳統網絡的問題:有史以來最安全網絡的麻煩
Martin Casado曾跟一家不具名的美國情報機構工作過,該機構的網絡被他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安全的計算機網絡。但該網絡的麻煩是建設這樣的網絡近乎不可能,而且一旦想要改動網絡,同樣的問題還會再次出現。
這個事件給Casado的啟示是市場的力量缺位,盡管政府有錢卻買不到想要的產品—安全和易于管理的網絡。他舉了個例子,改動一臺計算機就得進行8項不同的配置變更,所以基本上這樣的網絡搭建好之后什么都不能動。
網絡設備制造商不允許對硬件進行重新編程,代碼都是直接寫進交換機或著路由器的。當然,他們這么做也是由原因的,用戶買一個東西回來當然希望插上電就能用,另外網絡公司也不希望因為用戶修改而導致網絡癱瘓。但是這種限制會給網絡的擴容改造帶來大問題。而對于業務規模不斷擴大的大型互聯網公司來說,這樣的情況是常有的事。
Google從2005年開始甚至開始自己造網絡硬件,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它需要對硬件能夠有更多的控制。服務器之間需要高帶寬的連接,同時網絡還需要能夠伸縮自如。傳統的網絡設備供應商做不到這一點,成本過高,系統太封閉,以Google的這種網絡規模是其無法管理的。
所以Martin Casado到了斯坦福大學研究生院后就開始著手建設一種靈活的、能夠像計算機一樣可編程的網絡。
通心面式代碼之死
Casado的博士論文題目是《一種名為Ethane的網絡架構》,該論文得到了Nick McKeown 、Scott Shenker的幫助,2007年,這三人成立了Nicira。而這一年正好是是軟件定義網絡的元年。
SDN追求的目標是更好地控制網絡,即把網絡控制模塊化,對網絡控制平面進行適當的軟件抽象,使之可演進。
SDN的第一個突破就是OpenFlow,這是一種遠程控制交換機和路由器的標準方式。可以理解為一種通用語言或指令集,有了它就可以編寫網絡的控制程序而無需為每一臺路由器重寫代碼。OpenFlow的大旗一扯,眾人即集結在其鞍前馬后,其中不乏業界的大佬,如Google、HP、NEC、愛立信等,眾多媒體都把它稱為是將網絡帶出野蠻的中世紀的救主。
不過有一點比較麻煩,如果硬件供應商不把OpenFlow加入自己的設備的協議支持清單,那么OpenFlow就無法在交換機和路由器上使用,就只能叫好不叫座。從結構和標準的角度來看,OpenFlow無疑是重要的,但是從架構的角度而言卻并非如此,因為更重要的組件關心的是協調交換機的活動,以便行為能夠連貫協調。
OpenFlow的終極目標不是更好地管理網絡硬件,而是創建一種無需關心硬件即可組網的軟件架構,也就是說實現組建虛擬網絡的能力。
所以這家公司決定推出自己的解決方案—網絡虛擬化平臺。
Nicira經常被用來跟VMware類比,大家都是從斯坦福的研究孕育而出的這正是硅谷成功的三大秘密之一,參見創新大師Steve Blank訪談;大家做的都是虛擬化,后者是服務器的虛擬化,前者則是網絡的虛擬化。虛擬層可以屏蔽底層硬件的復雜性。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