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目標無推動:IPv6期待國家戰略


    作者:陳寶亮    時間:2012-04-17





      過渡技術不成熟、運營商私有地址+NAT的無奈選擇、IPv6業務內容欠成熟,重重問題擺在IPv6面前,雖然國家發改委已經明確了IPv6時間表,但前途絕非一帆風順。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今時今日,孟子的這段名言用來形容IPv6最為合適不過。

      1978年,互聯網確立采用32位長度的IPv4地址,這在當時完全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到了1992年,IPv4的弊端已經逐漸顯露出來:IPv4的地址將在可預計的30年內耗盡、路由表膨脹等等。

      意識到這些問題,當時的科學機構開始嘗試開發新一代的IP協議。經過一系列的爭論、探討,最終在1994年6月,Pings仲裁委員會從幾種提案中選擇了地址長度為128位的SIPP協議,改名為IPv6。IPv6誕生之初就肩負著重要使命:解決即將到來的地址危機以及其他一系列問題。2011年2月,全球IPv4地址告罄;4月,亞太地區IPv4地址分配完畢。今年,三大運營商庫存的IPv4地址也將分配一空。

      2011年12月23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我國下一代互聯網產業。會議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下一代互聯網的路線圖和主要目標:2013年年底前,開展國際互聯網協議第6版網絡小規模商用試點,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演進路線;2014年至2015年,開展大規模部署和商用,實現國際互聯網協議第4版與第6版主流業務互通。IPv6終于作為官方認可的主角,開始登上下一代互聯網的舞臺。

      過渡仍不成熟

      從1994年到今天,IPv6與IPv4經歷了20多年的磨合期。然而時至今日,我國擁有3億IPv4地址用戶,但IPv6用戶卻仍然不足200萬,差距仍然很大。

      也許,IPv6是近20年出現的對互聯網最為重要的技術,但同時,IPv6也是20年來唯一一個躊躇在互聯網大潮中的技術,其他技術要么迅速壯大、要么曇花一現。

      清華大學教授、CERNET中心副主任李星對這個現象給出了最準確的答案:“如果說IPv6設計中有什么缺陷,那就是與IPv4不能互通。如果它們之間可以互通,那么現在也根本不會出現這種局面。”該原理可以這樣理解:彩電用戶可以觀看黑白影像、手機用戶可以與固話聯通,所以彩電替代黑白電視、手機取代固定電話的過程一帆風順。但IPv6用戶無法瀏覽基于IPv4的網絡內容,這是IPv4與IPv6最根本的矛盾。

      既然無法互通,那么只能過渡。過渡就是運營商的網絡同時支持IPv4與IPv6的訪問、同一互聯網業務同時具有IPv4與IPv6內容。這決定了過渡任務是運營商與ICP/ISP的共同責任。

      針對運營商的網絡過渡技術,業內推出了一系列的方案:IVI、雙棧、隧道、翻譯、NAT、6RD、LAFT6等。雖然技術之間仍有些許爭論,但“不同的過渡技術,適應不同的應用場景。”是廠商對當前多種技術并存場景給出的最中肯的評論。

      但這些技術是否能滿足運營商的需求?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長趙慧玲給出她的觀點:“技術種類多種多樣、設備成熟性有待發展,過渡技術成熟性不足,仍有待提高。”

      而ICP/ISP的過渡被稱之為內容遷移,騰訊網絡平臺部助理總經理侯金剛認為,騰訊的內容遷移不存在技術問題。但海量的互聯網業務其實都是基于IPv4的程序,遷移過程中要做的是重新編寫基于IPv4的程序,工程量浩大,只能循序漸進。

      從最根本的過渡條件來看,IPv6距離成熟還有待時日。

      無奈的選擇:NAT

      也正是因為過渡情況的不樂觀,IPv6一直停留在實驗室、試點階段,而現有的200萬IPv6用戶幾乎全部來自Cernet2教育網。目前,三大運營商在全國只有11個IPv6試點,且只有長沙、無錫兩地的IPv6網有攜帶用戶、運行業務,其余各地試驗網絡均沒有加載用戶。IPv6距離發揮自身優勢的時刻還頗有一段距離。

      目前,我國有5億多網民,但是卻只有3億多IPv4地址。平均每個網民0.6個IPv4地址,而且這個比例還正在縮減,因為網民數量仍然在飛速膨脹,但IPv4地址卻已經不會再有新增了。那么,運營商到底如何解決現在的地址危機?中國聯通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唐雄燕表示:“IPv6的進展并不順利,無法滿足運營商發展新用戶的需求。這種情況下,我們迫于無奈采用私有地址+NAT的方式,解決地址問題。”

      簡單來說,NAT是建立多個子網絡,把一個IPv4地址作為公用地址供應多個互聯網用戶。國內運營商的3G用戶、NGN用戶幾乎完全使用NAT地址。

      NAT短期內看似可以解決地址危機,但NAT實際只是放緩了IPv4的消耗速度。同時,NAT破壞了互聯網的端到端透明性,而且將來升級到IPv6的復雜度極高。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曾多次表示:“國家應盡快明確IPv6的發展路徑,以避免企業選擇私有地址之路。”雖然從國內外運營商、廠商、到CNGI專家都不同程度地反對NAT,但NAT依舊成為運營商解決地址危機的救命稻草。

      IPv6的發展速度再一次被放緩。但好在運營商也意識到NAT無異于飲鴆止渴,從2009年以來,三大運營商開啟IPv6試點。在國務院明確了國家IPv6路線圖之后,三大運營商也陸續公布了各自IPv6線路圖。

      摸著石頭過河

      如何快速讓IPv6成長起來?多年來一直眾說紛紜。運營商、ICP/ISP無疑是IPv6發展的直接動力,但究竟誰是主力、先行者卻一直沒有答案,業內用“雞與蛋的死循環”形容二者關于“是先有IPv6的內容還是先有IPv6網絡接入”的怪圈。

      多位專家表示:“正因為這個問題,近幾年來我們聽到IPv6就頭疼。但至少今年,我們看到了希望。”根據國家發改委最近公布的實施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研發、產業化及規模商用專項以下簡稱專項要求:2013年底之前發展IPv6寬帶接入用戶超過800萬,2015年底之前超過2500萬;三大運營商選擇試點城市,進行雙棧升級;部門、地方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網站系統向IPv6升級改造。

      目前,多數專家對于IPv6的發展用戶目標認為過于保守,唐雄燕分析:“2013年,我國寬帶接入用戶將達到1.9億用戶,2015年將上升為2.5億。800萬與2500的IPv6用戶屆時占整個接入用戶比例為4%、10%。該用戶規模仍然不足以帶動IPv6快速發展。”

      同時,ICP/ISP的態度依舊不積極。侯金剛這樣形容騰訊的規劃:“目前我們只有200萬的IPv6用戶,大約占總接入用戶的1%,那么我們對于IPv6的投資額度自然只占到投資額度總體的1%。而隨著用戶比例的提升,騰訊的投資比例自然也會上升。”也就是說,騰訊的態度其實是根據IPv6的發展情況來決定自身的投入策略,并不是去主動培育IPv6的應用內容來帶動IPv6的發展。

      整個產業鏈都已經意識到:IPv6的發展需要各方勢力共同努力。但是,現在看來運營商、ICP/ISP、國家規劃之間需要磨合期,雖然有明確的需求,但IPv6仍然缺乏推動力。國家發改委專項已明確IPv6路線,下一步仍需進一步增強IPv6的發展動力,推動IPv6盡快抗起下一代互聯網發展的大旗。

    來源:通信產業報 作者:陳寶亮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