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否感受到,“云”已逐漸進入我們的生活中了……
這朵“云”并不是時常在我們身邊、浮在空中的白云,而是將傳統的IT產品、能力通過互聯網以服務的形式讓我們獲得更加豐富、便捷的移動互聯應用。
今后,這朵“云”將與我們的生活更加緊密相連!
未雨綢繆
中國電信云計劃搶先發力
今年年初,中國電信即開始著手籌備成立專業云計算公司,統轄管理全國各省公司的云計算業務。屆時,中國電信將成為三大運營商中第一家成立專業的云計算公司。去年8月,中國電信宣布,公司已成為國內首家發布云計算戰略及解決方案的電信運營商,并將于2012年正式推出云主機、云存儲等系列天翼云計算產品。
根據規劃,中國電信“天翼云計算”戰略將分三步走。首先,中國電信將依托遍布全國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資源,統一建設部署覆蓋全國、業內一流的云計算數據中心,“十二五”期間,將具備提供數百萬臺高性能虛擬主機的能力;其次,構建全網統一的云管理平臺,實現一點接入、全網服務,實現資源的快速提供、彈性調度、按需分配、綠色環保、互為災備;第三,依托覆蓋全國的大容量高速互聯網、傳輸網和光纖寬帶網絡,實現云數據中心之間的高速互聯和用戶的高速便捷接入,讓云計算與寬帶相融合,實現網絡入戶、服務到家。
光網城市
打開云生活之門
市民唐先生家住江北魯能星城三街區22棟,在去年7月份的時候他成為了重慶電信12M光纖網絡的試用客戶,將家里的“普通貓”換成了“光貓”。放暑假了,唐先生的孩子在家上網沖浪玩游戲,一個1.3G的《羅馬全面戰爭》游戲終端用12M的帶寬只需10多分鐘即下載完了,平均下載速率達到了1.46mb/秒。
2011年2月,中國電信全面啟動“光網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寬帶網絡的光纖化升級,建設超高速(100M)寬帶接入網絡,全面提升綜合信息服務能力,提高國家信息化水平。9月,重慶市政府與中國電信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按照協議,中國電信將在3年內在渝投資150億元,全面推進“光網重慶”建設,在重慶城區新建區域實現萬兆到小區、千兆到樓、百兆到戶,百兆到桌面的發展目標;2012年重慶市政府也與重慶電信合作正計劃實施在水土的云計算中心的建設工作。
“光網普及之后,上網沖浪速度的飛躍是呈幾何級的。”重慶電信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居民家庭寬帶的上網速度普遍在2兆到4兆之間,而這一數字,估計在不久之后將會達到10M、20M甚至是令人咋舌的100兆。100兆是什么概念?專業人士做了一個比喻,目前市民通常網上觀看的高清電影,一般大小在1G左右,按照目前的下載速度,通常需要1小時左右,但是如果你用100兆的帶寬來下載同一部電影,則僅需要10秒,這種速度無疑將為我們開創一個更快的時代。
聚焦云博會
由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2中國(重慶)國際云計算博覽會將于3月22日—24日在重慶南坪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主題為“云聯世界·感知未來”。
本次云博會重慶電信將展示包括智慧家庭、智慧出行、智慧辦公等幾部分綜合信息化建設的內容,真誠邀請大家到云博會重慶電信展廳體驗、感知“云”的魅力!
起航,“云”產品已形成陣列
中國電信聚焦客戶的信息化需求,發揮寬帶網絡及基礎設施專業化服務優勢,提供云主機、云存儲等IaaS云服務,致力于成為IaaS云服務的主導提供商。同時開放PaaS云服務,中國電信獨有的短信、全球眼、協同通等平臺和合作伙伴聯手合作伙伴提供各類SaaS云服務,涵蓋通用云、政務云、企業云等多方面內容,成為云計算集成和應用服務提供商。
IaaS云服務
上海電信構建金融云專區,助力某臺資銀行大陸分行開業,建設分行核心業務系統,這也是臺資銀行在大陸開設的第一家分行。
2011年3 月16 日,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成為人民搜索通信信息服務的主要提供商,將為人民搜索建設引擎運行平臺,雙方還將在信息安全、客戶資源、市場渠道共享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PaaS云服務
中國電信與阿里巴巴的合作產品——“阿里巴巴商務號碼”,依托電信強大的融合通信平臺能力和全網服務優勢,用戶數已超過5萬人,每月增加用戶數超過1萬人。
2010年重慶電信通過對全球眼平臺開放的二次開放接口,為建筑工地、環保部門提供了污染源監控、工地監控等點源數據采集、視頻監控,實現監測數據與監控視頻的融合應用,提升綜合環保監管能力,幫助政府實現減排目標。
SaaS云服務
2006年開始,中國電信深化落實集團公司轉型戰略,實施信息化應用推進工程,搶占重點行業應用制高點。
截至2010年,中國電信區縣電子政務、數字城管、應急聯動、數字醫院、酒店完美聯盟、全球眼、電子申報等重點行業應用均已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涌現出一批年收入超億元、超五千萬元級的行業應用,處于領先地位。2011年,中國電信部分重點行業應用拓展在全國半數以上省份占據70%以上增量客戶市場份額。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