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暨梆子聲腔51部優秀劇目展演參演作品名單中,遼寧海城喇叭戲《杜鵑花開》、遼劇《加林與巧珍·斷情》和拉場戲《審舅舅》入選。這既是我省在戲曲領域創新道路上取得的碩果,同時也為地方戲未來發展提供了參考范本。
地方戲曲素來是中國傳統文化里的重要組成部分,千姿百態的地方戲凝結著每個地區特有的民風民俗和地域特點,所沉淀的是當地特有的文化,可謂文化“活化石”。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影響較大的戲曲劇種表現出傳承創新發展動力不足,傳承人后繼缺乏的情況,呈現出“無人演,無人看,無人傳”的“三無”傳承生態和 “老藝人、老觀眾、老劇目”“常演老戲、老戲常演”的演出現狀。這些都在迫使地方戲通過出新尋找“自救”的途徑。
通過我省參加本次會演的作品,可以看出地方戲在創新上的積極嘗試。第一是給了創作者更充足的發揮空間,比如《審舅舅》是一部孝道與廉政題材相結合的地方戲曲作品,以古喻今,以快節奏演繹人物,打破了傳統小戲慢節奏模式,讓人耳目一新;第二是給了青年演員更廣闊的表演舞臺,本次會演特意設立“青年戲曲人才展演”專場,《杜鵑花開》演職人員中年輕人更是達到半數,其中的佼佼者已經可以在戲中擔任重要角色。
創新是發展的靈魂,入選這次展演的優秀劇目,進一步說明地方戲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有戲”。
首先是要在劇本創作上出新。地方戲中不乏優秀的傳統劇目,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各種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地方戲劇本創作也必須緊跟時代步伐,這要求創作者善于學習領悟、體察生活、與時俱進。另外,地方戲不能盲目追求“大舞臺”“大制作”,還是要堅持“內容為王”。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地方戲的創作者也應該秉承這樣的價值理念,只有具備文化承載和社會擔當的優秀文藝作品,才能真正把觀眾吸引到劇場來。
其次是要在人才培養上出新。戲曲講究“慢工出細活”,所謂“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40歲還只能算是青年演員,這就勸退了那些篤信“出名要趁早”的人。但文脈想要薪火相傳,劇種就必須有人繼承。年輕戲曲人才的培養是此次會演焦點之一,我省優秀劇目入選數量位居各省區市前列,充分說明遼寧戲曲人才后繼有人。未來想要進一步創新戲曲人才培養模式,不妨把目光投向校園。一方面,繼續大力推廣“戲曲進校園”活動,提高學生對戲曲藝術的認識,提高審美素養,營造戲曲傳承發展的良好環境;另一方面,創辦戲劇學院并為學生搭建“戲臺”,打通戲曲人才教育的上升通道。
最后,還應該在運營模式上創新。有關部門除了給予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之外,也可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地方戲劇團的運行,比如采取政府劃撥資金和文化站、行政村、企業、個人資助相結合的形式,這樣既可以形成地方戲發展的合力,還有利于鄉村地方戲劇團人才的培養和發展,讓地方戲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營造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
綜上,地方戲只有多用年輕人愿意看、看得懂、聽得進的表達方式,持續出新才能更有戲。(李 翔)
轉自:遼寧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