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堅定文化自信,把廊橋人文、歷史、科技價值研究透、解讀好,把廊橋最美好、最神秘、最吸引人的一面展示好、宣傳好。應探尋更為活潑的表達,內容、形式、展陳、語境等都要因時而新。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印發《關于開展廊橋保護三年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堅持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統籌加強廊橋保護、研究、管理和展示利用,保護鄉土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脈、助力鄉村振興和城市發展。
作為我國橋梁遺存的重要類型,廊橋一般是指設有廊屋的歷史橋梁,散落在廣袤的鄉間大地。協同推進廊橋文物價值的活化利用,不僅能夠拉近文物與公眾的距離,也是提升民眾文化認同感的生動注解。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錄中,共有138座類型迥異的廊橋,散落在全國13個省(自治區)。
《通知》提出,深化廊橋信息留存和研究,深入挖掘廊橋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時代價值,圍繞廊橋文物本體、周邊歷史環境要素、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歷史文脈的價值研究,做好廊橋價值闡釋和傳播。如何更好地讓文物活起來,激活廊橋這一留存在老百姓身邊的文物的價值?筆者建議可以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厚植文明基因。一方面,應堅定文化自信,把廊橋人文、歷史、科技價值研究透、解讀好,把廊橋最美好、最神秘、最吸引人的一面展示好、宣傳好。另一方面,應探尋更為活潑的表達,內容、形式、展陳、語境等都要因時而新。例如,在廊橋遺存稠密的閩浙山區,浙江省泰順縣通過系統挖掘整理,形成一整套高效有序、構造與施工相配合的廊橋營建體系,在此基礎上推出了春晚舞蹈《碇步橋》、實景劇《我在廊橋等你》、“廊橋尋夢——閩浙木拱廊橋聯合申遺”全國高校巡回展等活動,實現了文化廊橋的精彩蝶變。2023年,泰順廊橋——氡泉旅游度假區業已躋身“國家隊”,成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二是聚焦文創開發。鐵杵成針非一日之功,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力。趁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之勢,河南博物院的“盲盒”系列文創、甘肅省博物館以銅奔馬為原型的“馬踏飛燕”毛絨玩具、三星堆博物館的川蜀麻將擺件……各大博物館精心打造的文創產品推陳出新,爆款迭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文創熱潮”“考古熱潮”。這些現象級文化事件和文化產品凝結著文博、媒體、創意、設計等領域為“更好”“更快”地向人民群眾闡釋中華文化而作出的持續不斷的努力。
《通知》要求,開展綜合展示利用。就廊橋而言,一方面,要通過機制創新探索出一條“廊橋本體+高校+企業”結合的路徑。廊橋散落在百姓身邊,但是有一些因為交通條件的改善而逐漸失去其作為公共設施的本體價值。因此,只有將廊橋文創開發上升為課題研究,依托產品迭代的良性循環,才能改變廊橋“最熟悉的陌生人”的現實窘境,實現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另一方面,要通過積極擁抱互聯網探索出一條歷史與未來對話的管道。依托廊橋本體的文創產品本身便是強大資源IP,為傳統文化傳承與文化產業發展鋪設了通向未來的深刻車轍。建議借助數字藏品的興起持續探索廊橋遺跡內含的工匠精神、宗族倫理、傳統哲學等意蘊,通過衍生品開發實現傳播效率的指數級增長。
三是依托制度護航。縱觀全球文物活化利用的成功范例,均離不開政府在頂層設計上的不斷突破。為此,建構一套因地制宜、切實管用的機制恰逢其時。例如,北京市依托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制度體系,與中直管理局、國管局、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建立了聯席合作機制,圍繞新版城市總規和核心區控規的要求,以中軸線沿線、中南海—長安街周邊等為重點,共同解決文物騰退與活化利用、在途項目審批等重點難點問題,持續推動太廟、社稷壇、天壇、北海、大高玄殿、皇史宬、景山壽皇殿等重點文物騰退取得實質性進展。
《通知》要求,整體保護周邊環境,將廊橋保護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不可移動文物空間利用專項規劃,統籌考慮廊橋周邊城鄉環境和山水格局的保護。建議國家層面上,組建廊橋保護規劃委員會,作為遺跡保護傳承紓困局、解難題、開新篇的關鍵舉措。實體化機構的組織調度,可以切實統籌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探索文物事業發展與區域發展目標一致、全面兼容之路,實現文物活化利用與國土空間規劃、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多規合一”。
此外,將體制機制創新作為“牛鼻子”,探索形成“央地協作、市區聯動、多方參與、齊抓共促”的新局面,對于廊橋這類散落在廣袤鄉間的文物的活化利用而言也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從一定程度上講,規劃性文件在落地落實過程中可以有效推動文物+城市更新、文物+科技創新、文物+數字經濟、文物+國際傳播等工作,這對示范性成果的形成和廊橋申遺等工作而言大有裨益。(高 明 嚴米佳 作者單位:浙江旅游職業學院)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