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行旅——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創建協同推進工作協議簽署”“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案例發布”“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展”揭幕……近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在四川成都開幕。各地文博部門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契機,組織開展7200多項精彩紛呈的文物展覽展示和惠民活動,營造珍愛文化遺產、堅定文化自信的濃厚氛圍。
活動多元 展現文化自信
“一萬年文化史、百萬年人類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在開場宣傳片的帶領下,主場城市活動在成都博物館拉開序幕。
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三星堆、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樂山大佛等眾多文化遺產絢麗多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近年來,四川有效推動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賦能人民美好生活,為全國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四川經驗。
今年的主場城市活動設置了開幕式、論壇、展覽、文化遺產知識展演大賽等活動。在“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主旨論壇上,與會嘉賓從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文物科技創新、博物館融入青少年教育、傳統村落振興等方面闡釋觀點、交流思想、探討理論,為推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凝聚智慧和共識。
“我校先后與成都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院、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等文博單位一起,構建起‘巴蜀文化進校園’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涵蓋巴蜀歷史文化、非遺等主題,這一項目的實施打開了館校合作的新思路、新路徑,實現了館校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黨委書記、總校長吳明平介紹,截至目前,館校合作活動已開展50余場,惠及學生3500余人。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阿者科村作為哈尼梯田申遺的5個重點村寨之一,至今仍然保留著完好的梯田生態系統、獨特的哈尼傳統民居聚落空間景觀和悠久的哈尼傳統文化底蘊。
該村村民馬有德介紹,2018年,村里開展“阿者科計劃”,駐村團隊與當地干部群眾緊密合作,堅持綠色發展,利益聯結建機制,突出鄉愁顯特色,大力開發生態農產品,致力保護成果更多惠及群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走出了一條發揮世界文化遺產價值、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新路子。
主題突出 聚焦文物保護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主場城市活動上,國家文物局圍繞活動主題,進一步展現了文博行業特色,努力營造全社會保護文物、珍愛文物的良好氛圍,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石窟寺集建筑、雕塑、壁畫、書法等藝術于一體,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追求、價值理念、文化精神。但由于長期處于風吹日曬的露天環境中,這些文化遺存面臨著巖體風化、滲水等多種病害,其中不少都是世界范圍內石窟寺的保護難題。
“石窟寺多依山而建,不同形制的石窟巖體的穩定性也不相同,中心柱穹頂窟的這種石窟往往較為穩定,但是平頂板、大跨度的這種石窟,失穩突發性概率就比較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黎說,“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進行了巖體的變形失穩機理、穩定性預測監測技術以及加固材料、加固工藝技術的研究。”
“我們的目標是揭示石窟寺巖體耦合失穩機理、完善巖體穩定性預測理論,構建石窟多尺度巖體加固技術體系,并將研究成果分別在干旱地區的慶陽北石窟和潮濕地區的安岳石窟進行應用示范。”李黎說。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以西10公里處,是當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主場城市活動開幕式上,故城守護人向大家講述了她一家人守護文物的故事。
“我生活在交河故城旁邊亞爾果勒村,故城就像我的童年伙伴和摯愛親人。我的爺爺守護故城二十年,我的父親在這里堅守三十年,我作為家里的第三代文物守護人,有責任闡釋好它們的文化價值,守護好這延續千年的文化遺產。”交河故城文物保護員古麗拜克熱·買明說。
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以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題任務先后啟動了36個項目。來自全國的200多個科研團隊,在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石窟寺及墓葬壁畫保護關鍵技術研究等領域取得了多項成果和技術突破,推動了我國文物領域科技進步。
強化利用 推進融合發展
主場城市活動上,國家文物局通過簽署文物主題游徑協議、發布遴選案例等方式,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產轉化利用,展示文物與旅游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讓文物和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
今年3月,國家文物局印發《關于開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案例遴選推介工作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一批導向正確、舉措得力、成效顯著、群眾滿意的典型案例,給予廣泛宣傳推介,充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激發文物工作創新創造活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文物新篇章。
在主場城市活動上,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推介案例名單公布。《工業遺產活化利用 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等10個項目獲評十佳案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 傳承弘揚同根同源文化》《開放考古遺產資源 推動讓文物活起來》等10個項目獲評入圍案例。這是國家文物局首次開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案例遴選推介活動。
四川眉山是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鄉。“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中國有三蘇——眉山蘇氏的家國情懷》主題展在眉山三蘇祠博物館正式開展。
展覽面積共1500平方米,展出了瓷器、陶器等100余件(組)展品,輔之以雕塑、影片、互動裝置等多媒體手段,凸顯三蘇父子家國情懷。
“我們希望通過極具藝術感染力和視覺吸引力的現代化手法,多層次解讀三蘇父子的成就、家風家教、家國情懷,展現他們之于中華文化的深厚意義,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氣度。”眉山三蘇祠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
圍繞東坡文化,來自河北、山東、河南、陜西、江蘇、浙江、湖北、四川、廣東、海南10個省份的文物部門在主場城市活動中,共同簽署了《東坡行旅——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創建協同推進工作協議》。
下一步,相關省級文物部門將共同成立游徑創建工作推進小組,編制建設規劃、開展資源調查、加大保護力度、加強研究闡釋、促進文物和旅游融合發展,協同推進游徑創建各項任務。(記者 徐 曉)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