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二手書交易平臺多抓魚宣布其在北京唯一一家線下門店閉店的消息。開業僅一年半便要倉促關閉,個中理由,官方只用了“掙的錢全部交了房租”來解釋。在實體書店命運多舛的今天,多抓魚仍給我們觀察實體書店命運、探索其出路提供了一個不太一樣的案例,其不同之處在于在實體書店之外,其最主要的功能還是二手書交易。
在移動閱讀盛行的今天,紙質書在無數閱讀愛好者心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具有一定體積和重量的紙質書難免占據空間,每每成為搬家或清理空間時的負擔,如何處理二手書也成了橫亙在書友面前的問題。
作為國內二手書交易的代表性線上平臺,多抓魚的二手書交易模式源于日本的二手書連鎖店“BOOKOFF”,支撐其持續運轉三十多年、門店開到1000多家的核心盈利模式是一折收,五折賣,中間屬于開店成本和盈利空間。
多抓魚施展這一模式的主要場地是互聯網平臺,平臺從用戶那里收購舊書,進行翻新處理,再定價賣給有需求的用戶,其中買與賣環節的議價權完全由平臺掌握。不同于“BOOKOFF”的固定比例,多抓魚的定價模式一直極具爭議性。以二手書為例,平臺根據原始價格、供需情況、完好程度浮動定價,然而經常出現低價收書、高價出售的情況。網上不乏有人反饋,原價九十多塊錢的書,只能賣個十塊錢;而在經過一番回收處理后,買二手書甚至還不如網購新書來得實惠。經常出現的情況是買賣雙方都不滿意。
面對這一爭議,官方客服曾回應:回收中間環節需要付出倉儲物流、清潔消毒、審核鑒定等成本,同時還要承擔賣不掉的風險,因此買賣中間會有差價。但將這部分成本嫁接給消費者,仍讓很多人無法接受。畢竟,買舊書的目的大多還是為了更低成本地收到中意的書籍,性價比是繞不開的考量因素。
與一般二手書交易平臺強調的便宜實惠不同,自創立之初,多抓魚凸顯的是循環概念,在買賣二手書之間傳遞美好的價值,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創始人更是直言,“BOOKOFF”和豆瓣共同構成了其產品模式。因此,自創立之初,多抓魚就帶著一股文青格調。而今,當性價比一項所占比重逐漸被壓縮時,情懷的吸引力也不同以往,甚至被質疑為“披著情懷外衣的商人”,其所包裝的格調、情懷,越來越不能讓人心甘情愿地為之買單。
說到底,用小眾的情感需求撬動二手書交易的大生意,實在很難具備持久性。從這次閉店,也能看出這種質疑的延續。在宣布6月30日閉店時,店方以“最后的狂歡”為名,設置了購買門票的入店門檻,工作日票價兩元,休息日票價十元。這一舉動被店方解釋為控制人流和湊點搬家費,但在消費者那里被解讀為“關店之前還要割最后一茬韭菜”。
從已有的信息來看,多抓魚并沒有停下經營實體書店的探索,但經過此次閉店,從業者或許需要放下執念,回到最本質的商業邏輯上思考生意的存續問題,在小眾優勢和大眾消費之間尋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李夢馨)
轉自:大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