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文化產業數字化步伐的加快,包括博物館、藝術館、劇場、音樂廳等在內的越來越多的文化空間,通過文化與數字科技的融合,成為呈現數字視聽的文化藝術場所。
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支持、北京市政府指導,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辦的2023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近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在期間舉行的以“多感知沉浸,與AI共同想象”為主題的數字視聽藝術論壇上,專家及業內人士共同研討“人工智能時代數字視聽藝術的未來”。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靳軍說,科技發展催生許多新的藝術形式,包括AI交互、光影沉浸等,技術給觀眾帶來多感官的藝術體驗。傳世的經典作品通過數字方法再創作,讓傳統內容更為豐滿,讓經典藝術得到“活化”。
中數藝互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王泊喬說,5G+8K、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在文化領域實現的應用場景在不斷增加。通過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藝術逐漸超越了傳統媒介形式的限制,讓藝術家能夠用更自由的方式進行表達與創作。數字視聽藝術已經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日常,在一些城市,多媒體的屏幕藝術裝置、空間雕塑裝置已屢見不鮮。
“博物館已經成為數字化創新的樂園。數字創新使得博物館讓觀眾更容易接近和參與,能幫助觀眾理解一些復雜的概念。數字視聽通過藝術化的敘事方式,為現場的文旅體驗開啟了全新的想象空間。”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交互媒體藝術設計研究所所長張烈說,在江西瑞州府衙,數字視聽大屏為觀眾營造出過去古人在建筑里的活動場景和儀式感,為復原陳列增添光彩。
記者了解到,如今,數字視聽產業已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0%,其中的視聽產業依托“科技+內容”雙輪驅動、文化科技人才資源優勢賦能等,發展前景可期。北京經濟開發區提出,力爭到“十四五”末,建成以高清視聽、游戲電競產業為主導,數字創意、文化裝備生產等產業齊頭并進的千億量級數字型科文融合產業集群。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的通知。通知中提到,打造沉浸式演藝新空間,建設新型文旅消費集聚區。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孔建華說,北京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視聽產業中心,數字視聽藝術就顯得格外重要,它融入整個城市的文化空間,影響著整個城市的文化形象。(羅鑫)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