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戲曲文化周下周開場 近50家優秀院團、藝術院校匯聚北京園博園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9-24





      名團名家相約金秋,山水大戲匯聚園博園。第七屆中國戲曲文化周發布會宣布,9月28日至10月4日將在北京園博園舉辦主場活動。與往屆相比,本屆戲曲文化周將全面升級,來自全國20個省區市近50家優秀院團、藝術院校,將圍繞“山水大戲 園博有約”的主題,獻上三大板塊十大主題活動120余場精彩演出,在全面呈現劇種藝術、跨界融合表現形式、激發文化消費活力三方面實現全面提升。


      ■名劇團云集 展現多劇種


      中國戲曲文化周是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以及豐臺區委區政府承辦的國家級戲曲文化活動,自2017年至今,已陪伴廣大戲迷度過六個春秋,成為首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亮麗名片。


      第七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包括梨園精品、梨園薈萃、梨園嘉年華三大板塊,由“經典永續·開(閉)幕式”、“大咖云集·名團名劇名家”、“文化沙龍·國際學術活動”、“戲韻園林·地方園地方戲”、“武林戲臺·戲曲票友大賽”、“薪火相傳·校園戲曲展演”、“潮玩戲曲·跨界破圈演繹”、“國風雅韻·戲曲行業交易會”、“好戲好味·戲趣梨園市集”、“戲炫生活·戲曲惠民進萬家”十大主題活動組成。


      “大咖云集·名團名劇名家”板塊中,除了國家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京劇院、北方昆曲劇院、中國評劇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北京市曲劇團等在京各大院團之外,還有上海滬劇院、山西省晉劇院、四川省川劇院、甘肅隴劇院等各劇種領軍院團,都將獻上拿手好戲。


      “戲韻園林·地方園地方戲”板塊中,不僅有京劇、評劇、昆曲、河北梆子、豫劇、越劇、黃梅戲等各大劇種,還有呂劇、晉劇、川劇、滬劇、楚劇、隴劇等地方特色劇種,以及海城喇叭戲、魯南五大調、內蒙古二人臺、漢調桄桄、西秦戲、打城戲、柳琴戲等稀有劇種,都將在園博園各具特色的中式園林中亮相。


      此外,本屆戲曲文化周還將在山東郯城、福建廈門等城市設置分會場,并對16場精彩的線下演出在“戲曲中國”等平臺進行網絡直播,還將舉辦包括豫劇《蘇武牧羊》、婺劇《宮錦袍》在內的14場優秀劇目展播,讓不能到現場的觀眾也可以線上欣賞好戲。


      ■名家“深度談”票友“零門檻”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人士介紹,中國戲曲文化周作為“演藝之都”建設的重要內容,計劃用三至五年時間,陸續邀請各劇種代表性院團進京展演,實現348個劇種全覆蓋,并針對“天下第一團”等瀕危劇種以劇目錄制、名家訪談等形式,努力推動專業品質與群眾參與相結合、經典傳承與時代創新相融合,全面展示戲曲文化發展豐碩成果。


      本屆戲曲文化周不僅將邀請尚長榮、李玉芙、楊少春、岳美緹、谷文月等戲曲名家以深度訪談等形式,讓觀眾沉浸式領略大師風采,感受戲曲藝術的底蘊與魅力;還將通過專業學術沙龍、青年戲曲人學術論文征集、優秀劇本征集、中國戲曲文化周人氣之星評選等活動,為青年戲曲人才搭建平臺,促進戲曲藝術傳承發展。


      本屆戲曲文化周戲曲票友大賽還將首次實現“零門檻”開放,參賽選手不限地區、不限國籍、不限劇種、不限行當,均可報名。據統計,本次活動中,少兒選手占選手總數的46%,涉及20個劇種,成為本屆票友大賽一大亮點,戲曲藝術正在獲得越來越多青少年群體的喜愛。


      ■入園即入戲 結束不散場


      在為觀眾奉獻眾多精品演出的同時,本屆戲曲文化周根據不同人群特點特別是年輕群體需求,還將舉辦一系列“戲曲+潮玩”活動,如戲曲快閃、戲曲電音演出、戲曲時尚秀、戲曲劇本殺等,帶給游客“入園即入戲”的沉浸式體驗感。


      戲趣梨園市集上,“以戲觀城”特產展賣、非遺手作、戲曲繪畫等豐富多樣的內容,也將增加優質產品與服務供給,激發文化消費潛能。此外,為進一步推動戲曲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文化消費,本屆戲曲文化周期間還將以“國風雅韻”為主題,舉辦戲曲行業展示交易會,促進民族樂器、優秀劇本、戲曲服飾等行業交流。


      為了讓更多市民、游客領略戲曲魅力,本屆戲曲文化周將以園林版《花為媒》駐場演出、“嬉戲親子劇場”原創戲曲兒童劇展演、“傳戲”行家傳習班、夢唐園相聲專場、國潮藝術節等豐富活動,做到“主場結束不散場,常態活動貫全年”。


      此外,還將緊緊圍繞“大戲看北京”任務和“演藝新空間”建設,在北京園博園、市內外專業劇場以及學校、街鎮等地,組織開展戲曲進社區、戲曲進學校、戲曲進軍營等一系列經典劇目展演。(記者 王潤)


      轉自:北京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