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文物藝術品便利化通關,上海海關將進一步簡化審批及監管手續;國際頂級藝術中心、全球影像之家Fotografiska將在上海的蘇州河畔啟幕其位于亞洲的首個藝術中心;希臘、拉脫維亞等19個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畫廊都將把精彩的藝術品帶到上海……16日,第五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周官宣將于11月9日至13日舉辦,一連串驚喜,讓人們得以預見它將努力實現制度再創新、平臺再升級、主體再擴展、能級再提升。
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周自2019年起一年一度成功舉辦。2022年上海文物藝術品市場交易規模達128.53億元,比2019年的89億元增長44%;文物藝術品進出口總額102.76億元,比2019年的63.93億元增長61%。事實證明,這一交易周已成為繼紐約、倫敦、巴黎等全球藝術品交易排期的重要節點,“全球藝場”不容錯過的“上海時間”,交易已成功跨越百億級。首次以“全球藝場·藝術上海”為主題的本屆交易周,更加凸顯上海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的城市功能,充分放大藝術賦能城市消費、促進城市美育的綜合價值。這意味著它將與更廣闊的大眾連接,讓人人共享藝術的美好。
行業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將進一步得到提升
高水平開放,正使得本屆交易周的行業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在更廣領域、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得到提升。
集中舉辦超百場藝術活動,包括100余場展覽交易、30余場藝術拍賣,匯聚250余家中外藝術機構,貨值預估超過100億元——本屆交易周規模將再攀新高。集聚四大重量級藝博會——西岸藝博會、ART021藝博會、青年藝術博覽會、一條線上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令其尤顯國際化、專業化、多元化。其中,第10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與第11屆ART021藝博會的展商數量和規模均創歷史新高,前者參展商125家,境外畫廊比例50%,頭部畫廊超過30家,后者參展商161家,境外畫廊比例30%。
戰略鏈接功能在本屆交易周得到的凸顯亦引人矚目。例如,二十國集團成員、金磚國家、上合組織國家均有畫廊參展;第六屆進博會進一步做大文物藝術品板塊,展區面積超3000平方米,世界三大拍賣行佳士得、蘇富比、富藝斯將第三次同臺亮相。本屆交易周還將發布《上海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服務中心管理辦法》,為境內外機構和藏家買家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交易環境,為藝術品交易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上海為何堅持舉辦藝術品交易周?市文旅局局長方世忠的回答是:藝術品行業與經濟發展周期密切相關,但藝術品作為一種財富存在方式,被普遍認為是“可移動的不動產”,市場潛力巨大,發展空間無限。觀察全球城市,也都把促進藝術品行業發展列為城市發展的優先戰略,特別是全力打造進入“全球藝場”排期的藝博會,集聚全球資源,擴大國際影響,這是一座城市藝術品行業發展壯大的底層邏輯。確立了藝術品交易的“上海時間”,建立了融入雙循環的“上海平臺”,創立了制度型開放的“上海方案”,將加快上海建設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加速推動上海藝術品產業規模邁向千億級。
推動文旅融合,打造全城覆蓋、人人共享的藝術氛圍
文物藝術品被認為是創意產業、朝陽產業、綠色產業,有利于推動城市消費向更多元、更時尚、更高端進行迭代升級。因而,本屆交易周著力于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期待。
例如,搭建“藝術+消費”合作平臺,打造“藝術消費嘉年華”,推出“藝術外灘”露臺計劃、“西岸ART WEEK”系列活動,舉辦金圓規獎設計展、米哈游“絕區零-空洞”游園會,交易周將讓藝術賦能消費、升級消費、拉動消費。加強與新媒體平臺合作,共同策劃發布藝術上海地圖,整體呈現上海主要藝術場館、藝術活動,串聯起主要藝術集聚區,打造“微旅行、藝術游、慢生活”的海考路線,交易周也將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
“藝術西岸”“藝術外灘”“藝術蘇河”“藝術自貿”四個藝術集聚區將在交易周中分外亮眼。其中,“藝術西岸”將匯聚西岸美術館、龍美術館等數十家美術館及藝術機構資源呈現14場美術展覽與藝術活動;“藝術外灘”將組織外灘國際藝術節區域內32大場館舉辦58場高品質展覽;“藝術蘇河”將揭幕“蘇河皓司Suhe Haus”畫廊大樓,吸引八家頭部畫廊進駐,打造對標香港H Queen’s的藝術新地標;“藝術自貿”打造全球體量最大、硬件設施最優的藝術品保稅綜合服務體“上海國際藝術品保稅服務中心”,為境外藝術品展示交易提供便捷高效的進出境服務。與交易周聯動融合的“樂游上海美術季”將組織上海近100家美術館和15家首批美術新空間,舉辦近200場美術展覽和近1000場城市美育活動,包括“第14屆上海雙年展”“馬蒂斯的馬蒂斯”等年度重磅大展。全城覆蓋、人人共享的藝術氛圍,將在本屆交易周中被鮮活感知,讓整座城市向心而生、與美同行。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