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間文化和休閑要向農村去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0-22





      “未來的夜間旅游要繼續依托城市‘三區一圈’推動文化和旅游更深層次、更大范圍的融合發展,也應更加關注縣城、中心城鎮和廣大農村地區的夜間生活。”近日,在“2023中國夜間經濟論壇”上,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如是說。


      戴斌指出,夜間的讀書、休閑和消費活動古已有之,而正式導入夜間旅游、夜間經濟的概念,并形成市場和政府共同推動的實踐熱點不過短短五年的時間。“這五年來,我們從夜間旅游的理論探索,到夜間經濟的政策促進,再到夜間休閑的市場實踐,實現了概念導入到社會實踐的創新過程。”


      這五年,夜間經濟在拉動居民休閑和旅游消費的同時,也培育了一批新型市場主體,促進了產品研發、內容創新和業態發育。涌現出一批《只此青綠》《戲劇幻城》等創意項目,長隆、歡樂谷等內容創造企業,此外還形成了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夜間經濟集聚空間。如北京的前門大街、亮馬河風情水岸,太原市鐘樓步行街等。


      發展夜間文化休閑,推動夜間旅游消費,離不開頂層設計。2019年8月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首次在中央政府層面提出發展夜間經濟,要求豐富夜間文化演出市場,優化文化和旅游場所的夜間餐飲、購物、演藝等服務,鼓勵建設24小時書店。到2022年,建設200個以上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要求有序發展夜間經濟,并對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配套服務設施、延時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從食品、體育多維度推動夜間消費潛力挖掘和市場拓展。


      “過去五年,地方政府印發了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139份,主要落實上位政策的具體要求,廣泛涉及組織領導、消費引導、場景打造、基礎設施完善、夜市培育、財政補貼和獎勵等方面。”戴斌說,“沒有中央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動,夜間經濟很難有今天的發展成就。”


      戴斌認為,持續增長的夜間消費客流,讓街區、商圈和休閑綜合體的存量空間產生了級差地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產業資本、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進而涌現出大量新型市場主體。夜間經濟還帶動了城鄉空間的存量優化和酒店、民宿、服務式公寓,以及旅行社、OTA、社群俱樂部的商業模式創新。來自市場的創新也在倒逼安保、保潔、公交、地鐵、電信、治安、應急等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效能和提升。“這些城市‘點燈者’和‘提燈人’在提供更高效率,也更有溫度的公共服務的同時,又為商業投資和市場創新提供了現代營商環境。”


      未來夜間經濟將如何發展?戴斌建議,未來的夜間經濟既要滿足文化休閑和旅游消費新需求,也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創造現代文明和先進文化。


      “夜間經濟不只是吃吃喝喝和娛樂演出,還有購物、觀景、賞劇、夜讀、觀星和社交需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既需要傳統的人間煙火,也需要未來的閃耀星光。要著力培育多層次、多類型、多樣化的產業生態體系,特別是通過科技、藝術、體育等要素的創造性投資,著力打造一批輻射帶動性強的地標性項目和現象級產品。要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經濟社會契合度,走出一條與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來。”


      戴斌進一步指出,夜間文化和休閑要向農村去,及時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加上公共文化投入和旅游休閑設施建設,打造鄉村旅游夜間消費新場景。支持鄉村旅游重點區域因地制宜開發夜游、夜集、夜娛、夜秀等夜間產品和服務,鼓勵傳統戲曲、曲藝等推陳出新,促進傳統與潮流文化交融,不斷打造夜間文娛品牌。支持發展田園音樂會、篝火晚會、美食節、采摘季、露營節等活動。引導旅游、休閑、科技、工程企業和文化藝術團體到農村去,為廣大農村居民和鄉村旅游者培育夜間生活新空間、新內容、新項目和新業態。(記者 成琪)


      轉自: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