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戶外運動 擁抱健康生活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1-03





      近年來,戶外運動正逐漸成為人民群眾走向自然、擁抱自然、樂享生活的新潮流、新時尚。戶外運動產業呈現出方興未艾的良好態勢。10月27日至29日,由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云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3中國戶外運動產業大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舉行。


      會上,專家學者以戶外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聚焦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的問題、需求等各抒己見,力求促進產業深化,推動行業更好地發展。


      共議短板,加強戶外運動場地設施建設


      “體育總局與各部委、各省區市積極順應人民群眾需求,大力支持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著力構建‘五區三帶’戶外運動產業空間布局。”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高志丹在2023中國戶外運動產業大會開幕式上說。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司長楊雪鶇表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戶外運動參與人數超過4億人次,大眾化、全齡化、輕量化的趨勢已經顯現,不同種類的戶外運動項目層出不窮。“2022年至2023年,冰雪、路跑、騎行、越野、露營等戶外運動呈現爆發式增長。2022年中國戶外用品行業市場規模達1971億元,預計2025年將增至2400億元。此外,在61個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2023年上半年游客規模幾乎達到2022年全年規模,平均每個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接待游客人次達50萬。”楊雪鶇說。


      但隨著戶外運動參與者的增加,戶外運動場地受限、露營場地難找、配套設施不全等問題也逐漸顯現。部分與會專家認為,戶外運動產業在我國尚處于成長初期,發展基礎還不夠穩固。此外,相比人民群眾戶外運動需求,戶外運動設施資源還有待進一步豐富。“在城市,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新載體仍然不足,周邊自然資源戶外運動和休閑的開放力度還不夠。在鄉村,以自然生態資源為依托的戶外運動場地還不夠豐富,公共服務中心和配套設施較為缺乏。”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彭福偉說。


      對于戶外運動場地設施建設這一短板,專家學者不約而同談到了新近出臺的“應對之策”——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體育總局等5部門近日印發的《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該方案明確提出加強體育公園、健身步道、露營場地等綠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載體建設,同時針對山地、水上、冰雪、汽車自駕、航空飛行等山地類、水域類、高空類、陸地類等戶外運動項目,提出了一些針對性強、操作性強、落地性好、突出安全性的政策舉措。


      堅持綠色,推動戶外運動產業與環境和諧發展


      戶外運動離不開大自然,而我國有優越的自然條件發展戶外運動:豐富多樣的地貌形態為登山、越野、攀巖等多種戶外運動開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地理條件基礎;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為滑雪、滑翔傘、定向等戶外活動提供了條件與保障;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則保障了戶外運動產品和服務的多樣化發展。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推動戶外運動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準確把握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引導戶外運動項目合理開發、搭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橋梁、讓人們在感受戶外運動魅力的同時飽覽自然生態之美,是與會專家學者的共識。


      “發展戶外運動產業可以帶動解決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讓‘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在發展中得到保護、在保護中實現發展。”彭福偉認為,搭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橋梁讓“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理念變為現實。


      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以實例佐證了彭福偉的觀點。王裕雄以發展滑雪運動取得成功的張家口市為例,介紹戶外運動的發展改變了不少地區的旅游季節特征。“隨著大量戶外運動賽事的舉辦,原本受自然環境限制的淡旺季周期發生了變化,淡季變旺,改變了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基于戶外運動的體育旅游出現也使得很多地方游客逗留的時間大大增加,游客的客單價大幅增長。”


      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諸云強則提出,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可以不斷完善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戶外運動資源供給機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自然資源,根據峽谷、山林、河流等不同地形地貌特點,設置發展戶外運動項目,開發不同難度和類型的戶外線路,推動戶外運動與自然環境更好地結合。


      以人為本,提升戶外運動服務供給質量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的《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參與戶外運動的人數已超過4億,顯示出了巨大的市場潛力。規劃進一步指出,到2025年,該行業的總規模將超過3萬億元。


      盡管我國戶外運動參與人群持續擴大,但與世界主要體育強國相比,我國戶外運動起步較晚、參與率不高。根據《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數據,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近兩年戶外參與率快速提升至28%以上,但對比歐美國家50%以上的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如何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擴大戶外運動覆蓋面,持續釋放戶外運動產業發展潛力?


      “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以及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各類自然公園是戶外運動產業綠色發展的最優質載體。”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徐濟德說,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把支持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發展戶外運動產業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制度體系,包括政策引導、標準制定、規劃審批等各個環節;同時,與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等部門一道,指導、支持具備相應條件的自然保護地,依法依規、因地制宜開展戶外運動項目。


      諸云強建議,根據季節性特點,打造以“春、夏、秋、冬”資源為主的季節性戶外運動產品,滿足不同人群的戶外運動需求。


      彭福偉則表示,可通過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戶外運動文旅、賽事、節慶活動,普及戶外運動文化和技能,進而提高群眾對科學安全參與戶外運動的知曉率、參與率。(本報記者 黃小異 張勇 徐鑫雨)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