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鄉村振興,文化大有可為。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確定了首批63個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北京市平谷區、北京市門頭溝區、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等入選。
實施賦能計劃
文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有法律法規做支撐。鄉村振興促進法提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堅持規劃引導、典型示范,有計劃地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業文化展示區、文化產業特色村落,發展鄉村特色文化體育產業,推動鄉村地區傳統工藝振興,積極推動智慧廣電鄉村建設,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指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并提出要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
文化和旅游部會同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開發銀行制定出臺《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旨在將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納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整體格局,圍繞文化產業重點領域,制定企業、人才、項目、用地等方面政策舉措,引導文化產業機構和工作者深入鄉村對接幫扶和投資興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多重功能價值和綜合帶動作用,助力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助力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根據通知,地方各級文化和旅游、教育、自然資源、農業農村部門應按照《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要求,多措并舉加大對試點地區的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導力度,推動試點地區圍繞創意設計、演出、音樂、美術、手工藝、數字文化、特色文化、文旅融合等重點領域,在體制機制、發展舉措、產業導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試。
挖掘特色資源
京西太平鼓、妙峰山廟會、潭柘紫石硯雕刻技藝……北京市門頭溝區文化資源豐富,為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門頭溝區有關負責人表示,門頭溝區大力培育精品文化,滿足廣大群眾文化需求。以非遺為例,門頭溝區創建京西非遺品牌,開展“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為主題的非遺進社區、進景區等活動。同時,推動非遺活化利用,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主題活動,在妙峰山景區建立首個門頭溝非遺小院,舉辦“紅耀京西·‘箱’約非遺”系列活動,推動非遺“炫”起來。
再將視線轉向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榕江縣人口以苗族和侗族為主,少數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侗族大歌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個。榕江縣文體廣電旅游局辦公室主任王皓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大力發展傳統手工技藝助力鄉村振興。首先,培訓與基地建設同步。2017年以來,榕江縣前后培訓了2000余名繡娘,在少數民族村寨建立10多家手工藝生產基地及扶貧工坊,擴大了生產規模,帶動本地區貧困婦女就業,使得她們不僅在家門口就能實現產業增收,巧手脫貧致富,也能促進民族手工藝的傳承和鄉村文化的振興。其次,加強對民族傳統工藝的開發和挖掘。把傳統工藝與現代時尚元素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傳統優勢,使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此外,加大政策、資金上的扶持。鼓勵非遺工坊發展蠟染、織布等傳統手工技藝,使傳統工藝制作成為更多少數民族婦女致富創收的有效途徑等。
“目前,形成規模發展的非遺工坊企業有11家。根據企業提供的數據,每年近1600余人在這些企業就業,許多婦女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愿望。”王皓表示,同時,榕江縣還利用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繪就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畫卷。(記者 侯偉)
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