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拉松式超長演出為何受追捧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1-08





      16小時瓦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8小時俄語話劇《靜靜的頓河》,5小時鋼琴家馬祖耶夫“拉赫”馬拉松……正在進行的第22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涌現了不少馬拉松式的超長演出。這些超長演出對觀眾的體力、腦力、審美力發起挑戰,但無一例外都掀起話題,令觀眾癡迷。


      一部電影的標準時間約為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舞臺劇通常也不超過3小時。在一個快節奏的時代,觀眾常常要求戲劇情節緊湊,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取豐富的觀演體驗。這些超長演出有必要這么長嗎?它們靠什么留住觀眾,又對表演者、對劇場服務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碎片化時代仍渴望深度


      前晚,觀眾劉曉希看完《靜靜的頓河》,時間已接近午夜。她和朋友一起走出文化廣場,一邊等車,一邊討論劇情。復興中路兩側的梧桐樹下,站滿了等網約車的觀眾,大家安靜有序,仿佛還沉浸在8小時的夢境里。


      劉曉希說:“《靜靜的頓河》不是第一次來了,依然有這么多人愿意花8個小時去看,足見上海觀眾‘識貨’,以及對嚴肅藝術作品的接受度之高。在碎片化時代,人們依舊渴望深度。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引進這么多超長戲劇,也是對上海觀眾有足夠信心。畢竟觀眾才是這些超長演出生存的土壤。”


      超長演出為何受追捧?其中一個原因是,它激發了觀眾的挑戰欲。樂迷鄭穎峰花了4天時間在上海大劇院看完16小時的《尼伯龍根的指環》,11月4日晚又在東方藝術中心,用5小時“陪跑”馬祖耶夫的“拉赫”馬拉松。


      鄭穎峰認為,對看超長演出的觀眾來說,體力上的準備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提前“做功課”。“‘指環’聽完的確挺累,但也有極大的滿足感。想要完全沉浸到這樣宏大而復雜的作品中去,還是要‘預習’。劇中,無數的音樂動機和劇情相對應,唱詞深刻而富有哲理,看完只能再次感嘆瓦格納的偉大。”


      重要的是如何留住觀眾


      事實上,馬拉松式的演出古已有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演出時間不斷縮短。情節緊湊、邏輯緊密的“佳構劇”成為主流,戲劇家曹禺按“三一律”創作出的《雷雨》就是“佳構劇”的代表之一。


      然而,藝術史上總有許多挑戰常規和標準的經典。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時長16小時,龐大、復雜、費解,為何百余年來一再在全世界上演?為何每次演出都能掀起話題?哈爾濱音樂學院院長楊燕迪認為:“說到底,還是符合藝術經典的核心要義:第一,觸及人類存在的根本命題;第二,藝術手法高度原創而成熟;第三,靈感水平高超且長時間在全劇中維持。”


      8小時話劇《靜靜的頓河》改編自蘇聯作家米哈伊爾·肖洛霍夫歷時14年創作的同名長篇小說,故事描繪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蘇聯國內戰爭結束的動蕩年代,哥薩克民族歷經波折的生活、頑強的斗爭與偉大而悲劇性的愛情故事。導演格里高利·科茲洛夫說,這樣的鴻篇巨制決定了話劇的體量。“8個小時的演出版本濃縮了140萬字小說中最精華的部分,完整觀看全劇的體驗并非枯燥乏味,而是會被其歷史厚重感和舞臺表演所震撼。”


      近年來,本土馬拉松式演出也越來越多。賴聲川的《如夢之夢》時長8小時,陸帕的《酗酒者莫非》時長5小時。劉曉希預測,未來國內可能會出現更多超長演出。“短有短的好,長有長的好。重要的不是長短,是創作者如何把觀眾留住。”


      挑戰體力和腦力的極限


      《靜靜的頓河》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演時,鋼琴家馬祖耶夫正在東方藝術中心挑戰“拉赫”馬拉松。這場音樂會上,馬祖耶夫要一口氣演完拉赫瑪尼諾夫的五部鋼琴協奏曲。謝幕時,全場觀眾起立致敬。


      在馬祖耶夫之前,華裔鋼琴家王羽佳今年年初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挑戰了同樣的曲目,《紐約時報》形容這場演出是在攀登“音樂珠峰”。


      “陪跑”完馬祖耶夫的“馬拉松”,鄭穎峰說:“這樣一場演出非常考驗藝術家的能力,盲猜4年后,貝多芬逝世200周年,會有演奏家挑戰貝多芬五部鋼琴協奏曲馬拉松。這樣的挑戰我很支持,只是不要勉強。”


      16小時《尼伯龍根的指環》,光聽完就夠累了,對表演者來說無疑更是極限挑戰。指揮家捷杰耶夫和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的壓力不言而喻,歌唱家們也展現了驚人的才能。《尼伯龍根的指環》中,布倫希爾德是所有戲劇性女高音中最難駕馭的頂尖角色。扮演齊格弗里德的男高音更在第三部中唱滿幾乎4個小時。演出的不確定性和不可復制性,也是現場藝術的魅力和吸引力。


      一枚蝴蝶酥彰顯城市溫度


      觀眾能否經受超長演出的考驗,與觀演習慣有關,與作品吸引力有關,同時也與劇場服務有關。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至今記得,2019年,《靜靜的頓河》第一次來滬時,劇場員工曾在23時30分中場休息時兵分八路為觀眾買夜宵;凌晨2時30分演出結束,調度出租車排隊幾百米有序接觀眾回家。


      基于上一次經驗,再演《靜靜的頓河》,劇場方在舒適度、便捷度、自由度上做了更多優化。觀眾可以分兩天看完,也可以一天看完。上海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笑稱,一個是跑“半馬”,一個是跑“全馬”,量力而行。演出結束時間也從凌晨2時30分提前到23時30分。


      幕間休息時,劇場還為觀眾提供蝴蝶酥、水果蛋糕、巧克力布丁等糕點,以及氣泡水等飲品,在劇場的不同空間售賣,選擇豐富,同時避免排長隊等候。文化廣場大廳的臺階上,也放置了許多軟墊,供觀眾用餐時就座。


      在《靜靜的頓河》演出現場,臨近午夜時分,有觀眾在座位上睡著了,身上蓋著的毯子是從劇場租借來的。觀眾趙禹說:“一張毯子,一枚蝴蝶酥,就是這樣的小細節,讓我看到上海的溫度。”(吳桐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