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戲腔唱流行”看文化傳承創新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1-15





      近幾年,隨著短視頻這種新型傳播形式發展突飛猛進,一個文藝現象或者說一個文化現象悄然興起,那就是用戲腔這種演唱方式來演繹流行歌曲廣受追捧。


      對這一文化現象,筆者關注的一位遼寧本土“戲腔網紅”具有一定的例證意義。這位“戲腔網紅”剛剛起步時粉絲只寥寥數人,僅一年多時間,其粉絲量就猛增至現在的100多萬人。不僅如此,她用戲腔演唱過的很多流行歌曲廣受年輕人歡迎,成為現在很多熱門短視頻背景音樂,點贊量一路攀升。


      若要細致劃分,用戲腔演繹流行歌曲這種形式,只是最近幾年國風熱中的一個子類。除此之外,近些年來火遍互聯網的國風類原創流行歌曲、用傳統樂器演繹的流行樂曲等都可以歸屬同類。這些不同的表現形式,具有相同的底層邏輯,即蘊含著東方美學的中華傳統文化在音樂這種藝術形式上的強勢回歸。


      我們在此欣喜之余,應該意識到,“戲腔+流行”在短視頻平臺數次登上熱搜的這一文化現象,還應該成為推動年輕人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戲曲,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契機。


      與其他藝術形式不同,戲曲具有很強的地域屬性,從昆曲到河南梆子,從越劇到東北二人轉,盡管表現形式有異,但各種戲曲形式都承載著當地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并在“唱念做打”中,在千余年的歲月長河里用屬于自己的獨特藝術形式傳承著地域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并將中華民族向善、向上、向美的寶貴精神延續下去。


      過去的幾十年,隨著電影、電視等多種現代化傳播手段的出現,以及眾多更為新穎的藝術形式的出現,勾欄瓦舍快速消失,散落在村舍里的戲臺也在歲月的侵蝕下逐漸坍塌,傳統戲曲淹沒在了歲月長河里,疏遠于年輕人。何為戲曲?何為戲曲文化?每一幕戲曲中隱含的文化價值是什么?……這些有關戲曲的文化并不為年輕人所知,一些年輕人還會因為戲曲的“晦澀難懂”而對其選擇了屏蔽。


      流行歌曲的“戲腔化”受到熱捧,為新一代年輕人走近中國傳統戲曲提供了一個十分有利的契機。雖然戲腔化的演繹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點綴,并不能反映傳統戲曲藝術精髓,也不能完整呈現傳統戲曲全貌,但它畢竟為年輕一代打開了一扇領略戲曲之美的窗,也讓年輕人邁出了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第一步。由此,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一文化現象所帶來的戲曲復興的機遇,搭建更多的平臺,拓寬更多的渠道,為戲曲與年輕人的雙向奔赴提供更多創新性的思路。


      我國戲曲改革運動先驅田漢曾經說過,對于戲劇,“不僅要把新內容注入舊形式,也要把新形式注進舊形式,使中國原有的戲劇形式更豐富,更生動,更能表現新內容。”雖然這句話的語境并非是現在,但其所表達的建議卻對短視頻時代下的中國戲曲傳播提供了借鑒,并具有重要的啟發性,期待有更豐富、更生動、更讓年輕人喜歡的戲腔因“流行”而精彩。(朱忠鶴


      轉自:遼寧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