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廣東·廣州)”將于11月28-29日舉行。大會聚焦“人文灣區,數智賦能”主題,以高標準打造新型文化投融資平臺為目的,將打造成文化產業投融資的響亮品牌,以及引導金融活水澆灌文化產業、助推文化插上科技翅膀的強大平臺。
近年來,大灣區文化IP捷報頻傳。從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掀起“一墩難求”的現象級消費景象,到《雄獅少年》創下中國影史賀歲檔動畫票房記錄,再到“梳打熊貓”這個百分百澳門制造的創意角色走向國際……梳理這些成功案例,可以充分證明,文化產業是推動經濟體系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徑,是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要抓手。我們要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新時代新征程,文化產業數智化、融合化、集群化發展趨勢日益增強,文化消費正加速向品質化、多元化、個性化轉型升級。如何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亟待各方強化引導與扶持,深入實施“文化+”戰略,大力推動文化和金融融合、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等,不斷創造新的經濟業態,增加先進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其中,金融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血液”,作為創新的“催化劑”,對壯大文化市場主體、催生新型文化業態、提升文化消費水平、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都有重要促進作用。一段時間以來,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等相繼召開,如何營造文化與金融合作良好的生態圈,以金融活水助力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率先探索,以行動作答。
文化產業是廣東的突出優勢,也是高質量文化供給的重要依托。近年來,廣東文化和金融融合發展的趨勢不斷加強,新興業態不斷涌現,數字內容產業比重逐步提升。目前,全省文化企業數量超過66萬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超過1萬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收入達到2.1萬億元,約占全國的1/6,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同時也要看到,隨著文化新業態新應用不斷涌現,產業擴鏈延鏈日益加速,產業圈層不斷擴大,產業生態更加豐富,文化企業的融資需求急劇增加。廣東不斷創新落實文化經濟“政策包”,出臺《關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高標準打造文博會、文交會等平臺,文化產業投融資生態日益完整豐富。此次召開“2023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廣東·廣州)”,是創新文化產業投融資體制的又一重要舉動,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金融服務體系,破解文化產業發展的難題,全力釋放文化賦能效應。
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坐擁上千家投資機構,形成了包含資本市場、文化產業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商業銀行、民營/個人資本等投資主體的多層次文化企業融資市場,能夠為文化產業可持續轉型提供堅實的金融支撐。據統計,2019年至今年10月,大灣區文化產業合計產生融資事件達527件,總融資金額約為407.3億元,其中億元以上的融資高達74筆。本次大會著眼金融助力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聚焦生成式元宇宙、數字創意、人工智能三個前沿領域,高水平搭建投資專場對接會,將匯集18家相關文化企業參與路演。大會期間,還將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融資聯盟,發布珠三角地區文化產業投資政策,匯集多元主體提供咨詢、基金設立、股權投資、上市輔導等不同層次投融資需求。期待與會各方圍繞新興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等,有針對性地創新金融業務模式和產品服務,不斷釋放文化和金融融合發展效率。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人文灣區是重要內容,文化產業是“助推器”。熱切希望大會助力大灣區成為文化投資的一方熱土,為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灣區文化產業圈提供有力支撐,為建設文化強國貢獻更多灣區智慧和力量。
轉自: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