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駱駝墩遺址:填補太湖西部7000年前考古學文化空白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2-01





      駱駝墩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最重要的遺址之一,曾被評為“2002年度中國六大考古發現”之一。遺址的發現填補了環太湖西部7000年前考古學文化的空白,代表了太湖西部與馬家浜文化同時期的一支新考古學文化—駱駝墩文化。


      近日,在宜興舉辦的第四屆“江蘇青年考古學術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圍繞“文明探源:駱駝墩文化與它的時代”主題展開闡述和論證。“駱駝墩文化遺址考古特展”同時在宜興市博物館展出,將歷年來太湖西部發掘和調查的駱駝墩文化遺址全面呈現,大致勾勒出7000年前駱駝墩文化時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審美追求和喪葬習俗等方面的面貌和圖景。


      為研究太湖西部史前文化提供新材料


      “駱駝墩遺址的發掘,引起了學術界對太湖西部史前文化的空前重視,為研究太湖西部的史前文化提供了新材料。”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林留根認為,該發現對更深入地研究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分布、共存與交流以及長江下游古代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據林留根介紹,環太湖地區的史前考古學文化經歷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三大發展階段。自1959年嘉興馬家浜遺址發現后,蘇浙滬的考古工作者對江蘇的常州圩墩、蘇州草鞋山,浙江的桐鄉羅家角,上海的青浦崧澤等遺址進行了一系列發掘研究工作,取得豐碩成果。但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太湖東部,太湖西部的考古在整個20世紀基本處于空白。


      2000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后發掘了環太湖西部的多個遺址,取得了重要線索,特別是駱駝墩遺址的發掘,證明有其自身的源頭及發展軌跡。江陰祁頭山、宜興西溪及溧陽神墩等遺址的發現,則進一步豐富了駱駝墩文化遺存的內涵,明晰了分布區域,使得學界在龐雜的馬家浜文化系統之外發現了另一條不同的文化遺存線索。


      “駱駝墩遺址是目前宜興發現規模最大、文化遺存歷史最為悠久并經過科學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原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黃興南向記者介紹。


      遺址位于無錫宜興市新街街道陸平村塘南自然村,20世紀70年代,當地鄉鎮在名為駱駝墩的崗地附近興辦了一座磚瓦廠,生產取土時發現有磨制精美的石器、陶器和小型玉器。1984年,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過程中,普查人員先后多次到駱駝墩開展文物調查和走訪,初步認定其為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2001年11月,南京博物院和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對駱駝墩遺址進行了歷時8個多月的考古發掘。發現了駱駝墩文化時期的大型聚落遺址,包括墓葬52座、甕棺39座、灰坑5座、房址3座、大型貝類及螺殼堆積1處、祭祀遺跡4處。另外,還發現了崧澤文化時期、良渚文化時期的墓葬、灰坑等。


      與馬家浜文化呈現出不同特征


      史前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莫過于飲食文化和喪葬習俗,因此環太湖流域考古學文化的劃分也是緊緊扣住這兩個文化因子。


      據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介紹,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太湖流域史前考古表明,距今7000—6000年之間,人們飲食文化中最為典型的器物莫過于陶釜,長期的考古發掘顯示環太湖地區的陶釜顯然存在著兩個不同的發展系統,即平底釜系統和圜底釜系統。


      環太湖東部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發現的陶釜大多為圜底,而駱駝墩遺址發現的陶釜均為平底,不見圜底釜和任何圜底器。平底釜在燒煮時以放在陶灶上使用為主,相對于圜底釜的優勢是不需要支架就可以獨立放置到平地上。


      從喪葬習俗看,駱駝墩文化也呈現出與馬家浜文化不同的特征。


      駱駝墩遺址墓主多為仰身直肢葬,馬家浜文化則以俯身葬為主;駱駝墩遺址的嬰幼兒用甕棺葬,并以倒扣的平底釜作為葬具,馬家浜文化則少發現;駱駝墩遺址墓主頭向基本上朝東,馬家浜文化常見頭向朝北。


      “墓坑方向以及死者頭向是喪葬習俗的組成部分之一,如何解讀墓主頭向是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黃建秋認為,墓主頭向的不同,應該是不同文化體系的葬制或者信仰不同所致。


      太湖東西部陶器、喪葬習俗等所反映出的鮮明差異,表明這一地區在馬家浜文化時期可能分屬于兩個不同的文化體系。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張敏在《關于環太湖地區原始文化的思考》一文中說:“駱駝墩遺址的文化遺存年代較早,單純且序列完整,代表了太湖西部馬家浜文化的一個新的文化類型。”


      林留根認為,若干新材料的發現,已經使駱駝墩文化遺存具備了將其剝離于馬家浜文化的條件,根據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原則,林留根主張將駱駝墩文化遺存命名為“駱駝墩文化”。


      駱駝墩文化和馬家浜文化走向融合


      2022年7月,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太湖西部史前文化發展進程研究是其九大課題之一。


      據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胡穎芳介紹,課題啟動一年多來,考古工作者陸續開展了宜溧山地和古中江溧陽、宜興段考古調查,新發現溧陽玕西、高坂、觀山北、夏林和宜興陸家巷、水西、遺蹤村、福山等一批駱駝墩文化遺址,從而再次證明并不是一個遺址或兩個遺址具有這種特征,而是以遺址群的狀態廣泛分布在駱駝墩文化的核心區——宜溧山地,并由此中心分別向東北和東南方向進行擴散和影響。到目前為止,已發現并經過考古發掘的駱駝墩文化主要遺址有:江蘇的駱駝墩、西溪、下灣、東氿、神墩、秦堂山、東灘頭、薛城、彭祖墩、祁頭山、東山等,浙江的吳家埠、江家山、邱城、塔地等。


      駱駝墩文化和馬家濱文化所處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有哪些不同?劉寶山解釋說,駱駝墩文化大致分布于環太湖西部的茅山山脈、宜溧山地、天目山脈等低山丘陵地區,向東北抵達江陰和張家港,向東南抵達余杭,為山地向平原的過渡地帶。


      和駱駝墩文化早期平行發展的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東南部的杭嘉湖平原,包括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和譚家灣遺址、浙江嘉興馬家浜遺址,距離西部山系較遠,屬于太湖入海水系流域地區。


      駱駝墩文化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帶,農業生產發展空間有限,其生計方式以狩獵為主,兼營稻作并輔以捕撈采集,這類生計方式很難出現大量剩余勞動產品。


      馬家浜文化分布在面向大海的太湖沖積平原,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稻作農業發展,其生計方式以稻作農業和捕撈為主,食物生產性經濟日益發達,剩余勞動產品不斷增加,有利于人口的擴張。


      經過對駱駝墩及眾多相關遺址的發掘與研究表明,駱駝墩文化在太湖西部大致存在了1000多年。在距今6000年左右開始,太湖東西部的文化進一步相互影響,駱駝墩文化發展到晚期和馬家浜文化逐漸融合,兩種文化相互交流,逐步發展為文化面貌趨向一致的崧澤文化。無錫的彭祖墩和常州圩墩遺址甚至江陰祁頭遺址出土的器物特征都證明了這一點。


      駱駝墩文化的源頭在哪里?駱駝墩文化與順山集文化、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存在怎樣的關系?近期,考古工作者發掘了溧陽鮑家遺址,初步的測年結果顯示鮑家遺址距今7800—7600年,為尋找駱駝墩文化的來源提供了重要線索。(楊民仆)


      轉自:新華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