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化博物館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供給的路徑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2-12





      博物館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是博物館數字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型旅游服務發展的重要領域。應積極優化博物館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供給,推動“互聯網+旅游”的文旅消費模式創新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進“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也明確要求“開發數字化體驗產品,發展沉浸式互動體驗、虛擬展示、智慧導覽等新型旅游服務”。博物館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是博物館數字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型旅游服務發展的重要領域。2020年以來,博物館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得到了較快發展,云展覽、云講解、云教育(云課程)、短視頻、高清直播、虛擬展廳、沉浸式體驗等新型體驗產品層出不窮。據統計,僅虛擬展廳這一類體驗產品,2022年在浙江省13家國家一級博物館就有超過150個。當年全國備案博物館6565家,推出的各類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的總數更是龐大。


      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打破了線下展覽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熱門博物館一票難求的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們將注意力移至線上。例如,故宮博物院的“全景故宮”數字化體驗產品,截至當前已有超過13萬的點贊量。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博物館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存在觀眾互動性不強、展陳質量不高、人性化服務缺失、消費渠道不暢等問題。優化博物館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供給,可以推動“互聯網+旅游”的文旅消費模式創新,為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可以從五個層面優化博物館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供給:


      一是加強注重用戶體驗的體系化頂層設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發展方向,將關注點從藏品“物”轉到觀展“人”。這種共識應當融入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的謀劃、設計、管理、宣傳之中,甚至融入線下場館的運營之中。可以探索線上虛擬展陳“1+N”的發展格局,將博物館最具特色的常設展廳(即“1”,通常與線下展廳相同)作為虛擬展廳建設的核心,持續完善虛擬展陳中可供觀眾自主點選的熱點按鈕(展示3D藏品、解說視頻等)和互動體驗項目,將常設展廳建設成為博物館線上數字化體驗的拳頭產品。臨時展覽(即“N”)則可更多采用圖片展、視頻展、動漫展等較為經濟的方式建設,視情況建設熱點按鈕,以作為常設展的補充。要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線上同步展陳,還可以開辟線上購物平臺,提供同款非遺素材供觀眾選購。讓大家在線上觀展的同時,根據展陳主線推進,一步步完成手工藝品的制作,既增添學習非遺技藝的樂趣,又了解非遺項目的特點,而且拉動消費,一舉多得。


      二是提升契合公眾需求的人性化科技服務。要推廣藏品的線上大眾化解讀,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將藏品生僻名稱如銎、鏃、簋等,以線上讀音標注、器物解釋、同類器物對比照片等形式加以解讀,并將其納入虛擬場景,通過技術應用讓文物在屏幕中“活”起來。還可以將科研成果運用于藏品解讀,用接地氣的話講專業性內容,讓文物成為人人可以看懂的“活課本”。要優化設備適配性,通過科技保障電腦、平板、手機等設備可以流暢、便捷接入數字化產品,解決好展陳視頻無法最大化、操作欄無法完整顯示、存在無效鏈接等問題。后續可以探索研發博物館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的線下“升級版”裝備,如高清設備、體感設備、虛擬現實設備等,提升觀眾體驗感。要開發智能推薦功能,幫助用戶在繁多的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中快速高效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三是豐富文化特色鮮明的多元化產品供給。文物是博物館最寶貴的資源,也是重要的旅游核心吸引物。要大力塑造以文物為核心的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龍頭品牌,深入挖掘特色文物、珍貴文物背后的故事,做好文物資源整合,通過文物反映前人的智慧,弘揚中國精神。要完善個性產品推薦,可以參考淘寶、京東等購物平臺的產品推薦功能,建立全國性的博物館公共服務綜合平臺,整合全國博物館線上數字化產品資源,完善基于用戶需求、用戶畫像的數字展陳推薦功能,提供關聯展陳、藏品供觀眾選擇,增強用戶黏性。要激發文創消費潛能,將線上渠道建設成為文創產品消費的重要渠道,將文創產品打造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新窗口。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研發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創意產品,加強宣傳引流,提高人們的消費意愿。


      四是制定符合數字經濟特征的標準化技術規范。要建立博物館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的基本建設標準,重點對博物館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的類型分類、端口設置、知識準確性、鏈接有效性、技術要素、場景要求、常態化更新維護、用戶功能設計、用戶反饋收集等方面加以規范,提高用戶體驗的舒適度,避免出現“僵尸”類、失管類產品。要關注博物館線上數字化產品的前沿技術導入,比如,可探索將博物館線上數字化產品融入元宇宙建設之中,使其成為虛擬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重要一環。也可探索將ChatGPT、文心一言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運用于數字化產品之中,加強藏品解讀和用戶互動,推動從以往的博物館“單方說”向博物館和用戶“一塊說”轉變。要加強博物館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的融合發展,關注文化“+科技”“+旅游”“+研學”“+休閑”“+消費”等新領域、新業態的發展,為博物館高質量建設、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賦能。


      五是探索互補式的線上線下聯動。線上博物館與線下博物館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為支撐、互為補充。要探索以藏品為基礎的知識聯動,將藏品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作為線上線下建立知識聯動的媒介,線下場館重點呈現藏品的基礎性知識,而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在呈現基礎性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對擴展性知識的呈現,如藏品的考古故事、研究故事、同類器物的衍變故事乃至科研成果等,形成線上線下的知識聯動。要探索以游線為核心的主題聯動,串聯關聯度高的線上數字化虛擬產品,建立虛擬空間游線,如以“二十四節氣在中國”為主題,選取全國博物館的特色藏品、展覽串聯起節氣知識線上游線,利用虛擬游線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探索以休閑為延伸的活動聯動,設計開展具有趣味性、探索性、主題性、知識性的休閑活動,激發大家的興趣。只有線上與線下聯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與線下博物館建立生動、緊密的聯系,各自的優勢方可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1+1>2的收益。(胡 劍 作者單位:浙江旅游職業學院)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