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舉行的第24屆全國電影推介會暨首屆全國電影交易會上,《再團圓》《紅豬》《小行星獵人》等24部影片完成了分線發行簽約,本月1日上映的《沉默筆錄》成為首部分線發行的新片。業內人士表示,分線發行模式增加了電影市場的多元化和豐富性,意味著通過市場的有效調節,為片方和院線提供“雙向奔赴”的空間。
分線發行滿足多樣化電影消費需求
分線發行,是指一部影片可以不再由全國院線統一放映,片方可以選擇提供較優條件的院線或影院投資管理公司進行交易,如提供的黃金場次較多、排片比例較高、放映周期較長、影片票房結算分賬比例較高等,都屬于擇優考慮的范疇。
《“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中,明確鼓勵開展分線發行、多輪次發行、區域發行、分眾發行等創新業務。目前分線發行啟動實施,是因為國內電影行業已經到了既需要探索分線發行,又具備嘗試分線發行能力的階段。此前,國內上映電影大多采用統一發行、大規模集中上映模式。其優勢在于,很多商業大片都會在全國上萬家影院上映,觀眾無論在哪都可以看到;缺點則是一些中小成本及文藝片會因為票房不高而早早在市場“消失”。推動分線發行,最主要的目的是滿足多樣化的電影消費需求。
拓展電影市場空間讓三方受益
分線發行帶來的直接作用是讓上映的影片數量增加,觀眾的選擇增多,這對于拓展電影市場空間,激勵電影創作有重要意義。市場空間的擴容,可以讓觀眾、片方及院線三方受益。
目前,電影市場存在一系列困難,如觀眾對一些中小成本影片感興趣,但發現想看的影片已經下線;片方拍攝的作品因為賣點不足而找不到市場;影院排片只得讓位于高票房的電影等。分線發行后,院線可以通過差異化的經營,為中小成本電影和一些影院提供更多彼此選擇的空間,做出更多自主選擇,提升吸引力。
分線發行可以提高片方與影院的收益。目前通行的分賬比例是片方43%、影院57%。分線發行模式啟動后,在統一發行、統一放映的基礎上,片方可以和院線采用靈活協商的交易新方式,提高影院和銀幕的利用率,提升雙方的收益。
統計表明,今年國內電影院達到11000家、銀幕數突破83000張,除暑期、國慶、春節等重要檔期,淡季票房偏低,觀眾觀影意愿不強,影院排片資源被浪費。分線發行將為中小成本電影提供更多的排片空間,增加影院收入。一些地方色彩濃郁的影片,可以選擇區域性放映,達到作品和觀眾的“雙向奔赴”。2021年年底,《愛情神話》全國上映,由于影片從故事到臺詞都具有鮮明的上海特色,該片在上海市場大獲成功,累計2.6億元票房中,上海產生的票房就達到1.08億元,占比超過40%。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在分線發行機制下,這類地域屬性強烈的影片可以進一步提升收益。
天津電影公司梁煜表示:“分線發行是國內電影產業走向精細化、差異化發展的重要一步。近年來,國內每年拍攝的電影近千部,但是只有一半能夠上映。這種現象既有影片質量不高的原因,也有全國統一排片,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影院只能優先考慮商業大片的因素。分線發行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一難題,讓那些中小成本電影有機會與觀眾見面。此外,分線發行對于片方和院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片方具有精準營銷能力,對于影片的特色和受眾群體有清晰判斷;院線則要對各地的影院非常熟悉,根據當地觀眾的偏好選擇適當的電影。”
轉自:天津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