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線下演出市場全面復蘇。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演出市場累計觀演人次達到1.11億,呈現供需兩旺的格局,其中一季度全國共舉辦6.89萬場各類演出,同比增長183.5%;二季度舉辦12.44萬場,同比增長713.1%,環比增長80.6%;三季度全國各類演出進一步增加到14.91萬場,同比增長577.7%,環比增長19.9%。
自管控放開后,疫情期間長期積壓的出行欲望和消費需求正在被快速釋放,明星演唱會井噴式出現,各類戲劇節、音樂節等大型活動在全國各地接連上演,線下演出終于迎來期待已久的“春天”。明星歌手的盛大演唱會,生動飽滿的傳統舞臺劇,聲勢浩大的烏鎮戲劇節……文化消費市場的火爆,讓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在演出市場,總有一款適合自己。
最“年輕”演出
若論今年開年最受年輕人歡迎的舞劇,那非《紅樓夢》莫屬。20個月、11個城市、12個劇院,這部由全“90后”班底打造的民族舞劇迎來了近10萬名觀眾,四輪全國巡演場場爆滿,所到之處一票難求。年輕藝術家從“金陵十二釵”入手,將原著中的經典片段改編成了十二個舞段,既詮釋了原著的精神內核,又融入了當代年輕人的審美意趣,用鮮活生動的舞臺講述了一個關于“生命”“青春”,關于“情感力量”和“女性美好”的故事。
芭蕾舞劇《白蛇傳》也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這部舞劇以新角色、新表達、新特效的方式貼近青年群體,打破時空界限,將人物和情節的起伏表現得淋漓盡致,為觀眾呈現出獨特的“東方質感”。創作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青春的表達,以時代視角講述古老而富有意蘊的經典故事。此外,《只此青綠》《孔子》等舞臺劇多次巡演表現依舊出色。
可以看出,在當下社會發展中,傳統舞臺藝術歷久彌新,依舊在青年人群體中廣受歡迎,通過融入年輕的審美意趣和時代化的表達方式煥發出新的生機。
最“瘋狂”演出
2023年,是許多明星歌手都開啟巡回演唱會的一年,其中最火爆、最瘋狂的當數TFBOYS的十年之約演唱會。演唱會自官宣就流量不斷,不僅刷新了大麥平臺單場演唱會“想看”top1的紀錄,而且演出當天包攬一整晚的微博熱搜前列。演唱會場內外觀眾總共11.8萬,相當一部分粉絲是從外地跨城而來,不僅帶動西安當地的文化旅游齊齊漲價,為西安帶來了約4.16億的旅游收入,甚至一度形成了“西安TFBOYS限定款”城市文化景象。
其他明星歌手的全國巡演也熱度爆棚,多地體育館檔期塞滿,甚至已經排到明年,但人們對于演唱會的熱情不減,很多人為了一場演唱會、一個音樂節而奔赴一座城,并愛上一座城。不少人愿意在觀看線下演出的同時也游覽當地的景區,或者進行一場深度的“Citywalk”,體味不同的風土人情。演唱會也帶動了旅游業的繁盛,甚至形成了“演唱會+旅游”的新型經濟模式,小到場館周圍化妝造型、小吃售賣的“地攤經濟”,大到食宿出行、景區服務,由一場演唱會衍生的紅利可輻射一座城甚至更廣的范圍,而演唱會在二三四線城市的“下沉”,也正在給中小城市帶來更多文旅經濟發展的可能性。
當然,線下演唱會迅速火爆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周杰倫、薛之謙等歌手的演唱會門票開售“秒搶光”,TFBOYS十年之約演唱會門票票價曾一度被炒到10萬元一張,黃牛現象和購票實名制仍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粉絲年輕化、大型演唱會現場秩序維護和安全保障問題等依舊受到關注。
最“潮流”演出
你可曾想過傳統文化借助流量再度掀起熱潮?抖音粉絲數量逼近900萬,直播觀看人數場場“10萬+”,最高點贊破2億,曹云金直播說相聲,幾乎是以“破了行規”的形式開辟了相聲界的“云端天橋”模式,讓更多的觀眾了解了相聲這項傳統曲藝。穿大褂、架桌子、立話筒,直播間與線下舞臺的氛圍幾乎別無二致,在直播間,曹云金以更加從容的姿態,為觀眾帶來《拴娃娃》《這事不賴我》《八扇屏》《探清水河》等一系列優秀作品。如今,聽云軒的線下巡演正在火熱進行,搭上網絡直播的快車,相聲也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回歸線下。
上半年,曹云金的相聲直播實現曲藝“突圍”;下半年,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爆款出圈的現象級作品——越劇《新龍門客棧》。越劇《新龍門客棧》改編自同名武俠電影,以江湖客棧為題,講述幾對人物的愛恨情仇。其8月6日的抖音直播吸引了900多萬人觀看,反串小生陳麗君單手抱起李云霄對視旋轉的視頻登上多個社交平臺的熱搜,相關片段至今已經達到近10億的播放量。一大批網友因為這部作品開始了解傳統戲曲,并紛紛涌入杭州觀看演出,將越劇的熱度由線上帶到線下,目前,《新龍門客棧》的線下演出幾乎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陳麗君說:“戲曲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DNA,一個小石子投下去之后,DNA就被喚醒了。”從跨界舞臺劇《詠春》到麒麟劇社的《濟公活佛》,再到浙江小百花的越劇《新龍門客棧》,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正在覺醒,而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正借助時代的東風與觀眾在線下雙向奔赴,欣欣向榮。(田可新)
轉自:大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