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博物館到B站“鎮區之寶”,國樂正當潮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1-10





      最近,有一張首次公開發表的制圖引起學界關注——東方樂器博物館特聘研究員沈正國根據1990年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唐代中外交通圖》,標注出上千年來絲綢之路上對應的琵琶類樂器的55個發現點。從日本奈良到埃及開羅,這些表面有差異的樂器在很多細節上具有共性,證明千年以來絲路不僅是商貿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


      走過千年之路的琵琶并不孤單,專業工作者們對歷史音樂遺產的悉心保護與傳承,讓傳統民樂在當下的風華正茂有了來歷和動力。不久前,獲得近2億播放量的嗶哩嗶哩(B站)跨年晚會中,四位音樂人方錦龍、吳彤、李延亮、郭雅志帶來的《華山論劍:冠世一戰》,將琵琶、笙、嗩吶等民樂器與搖滾樂交流碰撞,讓不少網友直呼“熱血沸騰、酣暢淋漓”。而此前B站推出的民樂演奏節目《蘭陵王入陣曲》單曲點擊量已超2200萬,與《韻·界》《萬物笙》等國樂視頻并稱B站音樂區“鎮區之寶”。


      “近年來,民樂的跨界演繹頗受矚目,而增量受眾中,年輕人群體占了相當大一部分。”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主任劉灝告訴記者,眼下國潮文化興起,各領域從業者正在挖掘傳統民樂的富礦,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民族樂器如今煥發勃勃生機,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表現形式和生命活力。


      博物館里展陳的東方樂器有來歷


      民樂的守正創新,對傳統音樂脈絡的研究與守護是根基。正在上音美育樓展出的“絲路隨響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提出十周年樂器文化展”,從擁有8000多年歷史的賈湖骨笛復制品,到正倉院四弦琵琶仿制品,近百件東方樂器博物館館藏展品形態各異,體現了傳統民樂在發展歷史中突出的包容性,彰顯中華文明的兼收并蓄。


      在展廳中的“管通東西”單元,各式各樣的管類樂器令人目不暇接,有的用脛骨、牛角等原生態材質制成,也有用貝殼、金屬等制成。


      而在這些形制和發音方式都豐富多樣的管樂器中,“簧管”的演變體現著東西方音樂文化的交融。“簧”即“口弦”,也稱“口簧”。據漢代《風俗通》記載,“女媧作簧”。女媧使這件樂器充滿了神話色彩,口簧也因此被譽為人類的“初音”。把簧封入竹管,插于“瓢”中,便成了巴烏、笙、蘆笙……受中國笙的發音原理影響,后來才有了西方的口琴、手風琴、簧風琴、管風琴等簧樂器。


      “絲綢之路研究的核心是交流。而作為音樂文化中最具物質性的部分,樂器也因此構成了絲綢之路上永恒的風景。”“絲路隨響”策展人邢媛博士告訴記者,像這樣主題式的展陳,更有利于樂器的研究和科普推廣。“每隔一段時間,專業展館會把一類樂器拿出來梳理一遍,對于研究者來說是一種更新,同時也能讓館藏樂器‘活起來’。”東方樂器博物館配套推出的主題講座、音樂雅集等活動,也已成為一扇讓大眾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美育之窗,也為推動傳統民樂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更多啟發。


      融入生活日常的新創民樂有活力


      不久前,由著名英國指揮家丹尼爾·哈丁執棒,竹笛演奏家唐俊喬攜手上海交響樂團,詮釋青年作曲家蘇瀟的新創民樂作品《繁華似錦》;同樣是在跨年夜,YOUNG劇場《你的國樂》舞臺上,上海民族樂團琵琶聲部首席俞冰與青年嗩吶演奏家姜峰擔任演出主奏,上演《琴人夢》《靈·鳥》等多首新創作品,以充滿律動和時尚的音符展現上海城市魅力;本月中旬,敦煌國樂“耄耋童心”——何占豪古箏重奏作品音樂會,將上演豐富多元的箏樂重奏盛宴,熱烈歡騰的《春節序曲》、改編自朝鮮民歌的《道拉吉》等何占豪全新創作的重奏作品將首次亮相……上海的劇場和音樂廳內,不同年齡段的民樂演奏家們各展其能,讓傳統民樂在新創旋律中激揚時代風采。


      在音樂殿堂常演常新的同時,更多富有創意的新潮表達,讓民樂從舞臺到網絡平臺燃放中國自信,激起萬千流量。將國樂、光影、建筑有機融合,由大劇院藝術中心旗下上海民族樂團和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出品的駐場演出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三年完成四輪駐演共計100場演出,鑄就上海現象級的海派民樂原創品牌。


      在劉灝看來,民族音樂是一種來自民間又能回歸民間的藝術形式,它在音樂內容的表達上具有相當的包容性和多樣性,這就為民樂與不同音樂類型,甚至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跨界碰撞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作為專業音樂院校的教育者,我們將持續探索民樂的新發展和新表達。”劉灝介紹,上音民族音樂系近年來開設大量圍繞新風格、新舞臺、新受眾的專業課程,扎穩民族音樂學術根基的同時,與多元文化開展交流、融合,不斷為新生力量開拓資源、提供平臺,讓更多年輕人領略到“新民樂”的魅力。(姜方)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