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文物工作2023年回眸與2024年展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1-15





      北京 

      2023年,北京文物工作守正創新、亮點突出。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穩步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培育掛牌開放27家類博物館,首次舉辦博物館活動月。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建成開放,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開工。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工作通過評估認定。箭扣、大莊科長城考古及研究性修繕開展。蒙藏學校舊址、清華園車站舊址完成騰退修繕開放,“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貫通。建設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路縣故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發布首批北京市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成立北京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聯盟、燕文化考古研究中心。啟動常態化公益性文物鑒定,推廣北京文博衍生品創新孵化中心平臺,上線北京文物活化利用服務平臺。

      2024年,聚焦文物安全,推動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抓好核心區文物騰退,傳承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建設全域活態博物館之城和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推廣三山五園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經驗,做好“四普”工作。

      天津 

      2023年,出臺《天津市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管理暫行辦法》《天津市關于讓文物活起來實施方案(2022—2025年)》。完成千像寺遺址、梁啟超舊居等文物保護工程和館藏文物保護項目。開展首次革命文物資源普查,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聯合開展晉察冀、冀熱遼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規劃編制。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建成開放。和平區五大道入選第二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發布兩批文物主題游徑,聯合教育部門開展“文物進校園”系列活動,舉辦多種活動,持續打造“行走的博物館”文化品牌,讓文物保護成果融入社會生活。

      2024年,持續做好主動性考古工作,穩步推進天津早期人類探源工作,推動《天津市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管理暫行辦法》的落地實施。推動文物安全納入各級政府考核評價體系。持續打造“博物天津”“行走的博物館”等品牌欄目,著力實施“文物+”戰略。推進天津和平五大道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工作。

      河北 

      2023年,河北榮獲全國中小博物館提升試點省份,承德市入選第二批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名單。“尚義四臺遺址”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六大考古新發現”,泥河灣等3處遺址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新廟莊遺址發現4萬多年前的石葉制品,興隆遺址發現11000年前左右的火塘遺跡。評選首批河北省“十佳博物館”培育單位,文物災后重建項目順利實施,支持修復125處因災受損文物項目。

      2024年,扎實推進“考古中國”國家級重大課題研究,高質量完成災后恢復重建項目,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全力服務雄安新區建設,做好泥河灣遺址群、萬里茶道、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推進國家中小博物館提升試點和承德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

      山西 

      2023年,山西省文物局積極構建文物工作“11356”新發展格局。印發《關于推動新時代山西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山西省文物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頒布政府規章《山西省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辦法》。實施低級別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完成云岡石窟等搶險維修。“應縣木塔結構穩定性評估與保護研究”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建成云岡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碧村遺址榮獲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晉城古民居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列入第二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完成120名基層文物全科人才招生。高質量承辦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決賽。

      2024年,將深化云岡學建設,深度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持續推動政府一般債券支持低級別文物保護利用和安全監管平臺建設,全面改善低級別文物保存狀況”。持續推進元代及元以前早期木結構古建筑覆蓋性搶救工程。推動一批富有山西特色的標志性專題博物館建設。促進地方性法規建設。

      內蒙古 

      2023年,加強文物保護管理統籌謀劃,編制印發《內蒙古自治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等規劃。公布自治區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87家。強化考古發掘研究,實施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11項、搶救性考古發掘項目14項,“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內蒙古研究中心”掛牌。成立自治區黃河流域博物館館際聯盟,推出“融合之路”“大河毓秀”等精品展覽,組織“黃河從草原上流過”等展覽在區內巡展。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230件(套)。與相鄰長城重點省市簽署加強長城聯合保護利用的協定,與遼寧省聯合推進紅山文化遺址申遺進程。

      2024年,將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14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91處區保單位開展文物行政執法督察和文物安全監測全覆蓋。公布第三批革命文物名錄。策劃舉辦精品展覽,推動博物館晉位升級。爭創2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遼寧 

      2023年,馬鞍橋山遺址紅山文化考古成果首次在“考古中國”發布。牛河梁遺址被確定為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代表性遺址。舉辦“傳承文化發展、探源中華文明”新時代文化大講堂活動和“文明發端地 古國牛河梁”論壇。遼寧旅順口軍民融合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成功創建。“和合中國”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守望豐碑 薪火相傳——遼寧“六地”紅色印記主題展”入選2023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名單。

      2024年,將推進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推進省政府核定公布第十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做好遼寧省第三批革命文物名錄核定公布。申報抗美援朝革命文物片區,推動遼寧旅順口軍民融合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

      吉林 

      2023年,琿春“古城村寺廟址”考古發掘項目成功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考古中國”和龍大洞遺址確認為中國長白山地區年代最早、文化序列最完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東北淪陷史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一〇〇部隊細菌戰罪證陳列”榮獲第二十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舉辦吉林省首屆紅色旅游節,會同遼寧、黑龍江、內蒙古自治區發布7條東北區域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建立全省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和文物普查線索清單,完成德惠市文物資源資產管理試點工作。

      2024年,開展“吉林東部長白山地區古人類遺址考察與研究”等重大項目。以集安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展示為核心,組織實施大遺址本體保護修繕、展示提升系列工程。推進長白山神廟遺址保護利用和環境整治工程。實施東北抗聯遺址考古調查工程,建立東北抗聯遺址數據庫。

      黑龍江 

      2023年,開展考古發掘項目3項,配合基本建設考古勘探項目50項,全年實施文物保護項目14項,圖斯克城址、綏芬河中東鐵路建筑等重要文物得到有效保護。推進金長城保護省際合作。推動10個市縣成立獨立文物保護中心,開展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認定。推出首批3條全省文物主題游徑,評選5個文物保護優秀案例。

      2024年,全面開展考古調查勘探發掘,闡釋黑龍江文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作用。省級統一劃定市縣級文保單位保護范圍及建控地帶,實施文物保護項目,創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推動文物保護高質量發展。

      上海 

      2023年,上海楊浦生活秀帶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工作通過評估認定。研究制定城市更新中加強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實施意見,探索城鄉建設中文物保護利用新路徑。舉辦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持續推動長江口二號古船項目,實施古船船體臨時保護。有序推進上海博物館東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等場館籌建和開館運行工作。完成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掛牌成立上海市文物鑒定研究中心,啟動建設國家級區域性文物鑒定中心。成立“上海市革命場館聯盟”,共建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

      2024年,將以落實部市合作協議為工作主線,抓實抓細文物保護重點任務。加強文物安全科技監測,健全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做好上海文明起源考古成果發布。推進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發掘。策劃舉辦“中共中央在上海”革命文物展。深化社會文物領域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推動構建區域文物鑒定研究體系。

      江蘇 

      2023年,積極探索文物保護利用“江蘇模式”,參與長江、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率先啟動修編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深入實施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大力推進“新四軍東進北上”革命文物主題游徑建設,積極拓展“云上博物”“運河迷蹤”“折疊黃泗浦”等文物科技創新應用新場景。著力夯實文物工作根基,實施館藏文物盤庫建檔專項行動,推進紅色資源立法,組織開展文物建筑預防性保護試點,努力筑牢文物安全防線。宣傳推廣文物建筑保護利用蘇州經驗,舉辦貫穿全年的第二季“博物知旅”主題活動,推出“信仰的力量”“玉潤中華”等一批精品展覽,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獲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

      展望2024,將認真貫徹“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重大任務,推進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把江蘇地域文明歷史研究得更深。大力傳承弘揚新四軍鐵軍精神,組織“新四軍與新中國”革命文物巡展。積極推進“江南水鄉·斗米尺布”等文物主題游徑建設,打造江蘇特色文化標識。

      浙江 

      2023年,良渚文化元素在杭州亞(殘)運會上大放異彩,第四屆“絲綢之路周”活動和河姆渡發現50周年紀念活動舉辦。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實現土地儲備考古前置全覆蓋,余杭良渚入選全國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編制完成《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規劃(草案)》并通過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文物安全工作會議,形成“4+6”文物安全“督檢考”體系;推進“百城萬名”護寶志愿者隊伍建設,組建文物保護志愿者隊伍169支;創新實施衛星遙感監測。

      2024年,以建設文博強省為總目標,以實施浙江文脈賡續工程、文明“探源實證”工程、世界文化遺產之窗建設工程、博物館“百城千館”建設工程、文物科技創新工程、文物安全“除險保安”工程等為重點,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努力推動浙江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

      安徽 

      2023年,出臺《加強傳統村落傳統建筑保護傳承的指導意見》。人字洞、凌家灘、磨盤山、武王墩等考古發掘取得新的成果。阜陽市一批新館建成開放,“山河安瀾—淠史杭工程主題展”等入選國家主題展覽推介名單。深入開展文物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全面壓實文物安全責任,文物安全狀況得到改善。建設一批古村落和文物主題游徑,探索文物活化利用途徑。推出紀錄片《明中都》、“文物帶你游安徽”等系列節目。

      2024年,圍繞建設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目標,堅持保護第一,夯實文物基礎工作,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堅持傳承優先,深化安徽文明歷史研究闡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堅持利用為民,加快文物保護成果創新性轉化,積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推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

      福建 

      2023年,高規格舉辦全省文物工作會議,承辦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武夷山城村漢城考古遺址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莆田市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泉州海絲文化古城活態傳承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入選第二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58處傳統村落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文物保險+服務 創新文物管護模式”成功入選國家文物局“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案例推介”入圍案例。

      2024年,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落實全省文物工作會議精神,打造海絲文物品牌、革命文物品牌、水下考古品牌等“三個品牌”,做好保護管理、考古研究、活化利用、交流互鑒等四方面工作。

      江西 

      2023年,召開高規格的全省文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扎實推進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及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景德鎮申遺工作凝聚各方合力,海昏侯劉賀主墓全面建成開放,鷹潭大上清宮遺址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園。出臺《古建筑修繕工程消耗量定額(江西省單位估價表)及其費用標準》。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江西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意見》,率先開展省級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縣創建,完善紅色標語保護利用規范,出臺紅軍村命名標準。遴選發布“全省文物瑰寶名錄”“十大鎮館之寶”,景德鎮搭建對外交流國際平臺。

      2024年,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將強化系統思維,在整體謀劃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上用力;強化保護管理,在推動文化遺產系統化保護上用力;強化執法督察,在推動文物安全責任落實上用力;強化服務導向,在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上用力;強化融合發展,在推進文物活化利用上用力。

      山東 

      2023年,著力強化戰略指引,謀篇布局新時代文物工作。堅定踐行保護第一的理念,在全國率先設置文物巡查公益崗位,統籌低級別文物保護,黃河、大運河、齊長城文物保護管理不斷加強。持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趙家徐姚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考古工作會在山東召開,“海岱考古”品牌不斷擦亮。創新推進文物活化利用,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推出“斯文在茲—儒家文物主題游徑”,博物館事業持續繁榮,六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

      2024年,將在提高文物保護管理水平持續發力,在擦亮“海岱考古”品牌上塑強優勢,在加強文物安全保障上毫不放松,在推動文物活起來上創新突破,以求真務實的作風、真抓實干的成效,奮力開創山東文物工作新局面。

      河南 

      2023年,召開全省文物工作會議,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河南省革命文物保護條例》。深入推進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做好“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兩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研究工作,3個項目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7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功申報掛牌或被納入立項名單。開展河南省優秀陳列展覽推介活動,榮獲全國“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1項、“優勝獎”3項。成功舉辦全國首屆文物考古研學大會,助力“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舉辦首屆“世界大河文明論壇”、第四屆“世界古都論壇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青年論壇”,引進“世界大河文明展”。

      2024年,持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相關項目研究,實施二里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提升工程,推動殷墟遺址博物館新館盡早開放,持續推動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舉辦河南省第九屆講解員講解大賽,做好河南省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建設。

      湖北 

      2023年,國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出臺《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具體措施》《關于推進湖北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學堂梁子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整合優化直屬文博單位,省博物館增編,省考古院獨立運行;湖北省考古標本庫房開工,神農架考古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建成,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站掛牌成立。英山縣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成開園,紅安縣入選第二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完成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兩線”劃定。銅綠山遺址博物館、三峽移民博物館等建成開放,推進長江博物館、湖北南水北調博物館建設。

      2024年,建立萬里茶道跨國聯合申遺協調機制。實施屈家嶺等重點考古發掘,推進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加快蘇家壟等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做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推進實施湖北省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加快紅安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完成省博三期工程,加快長江博物館、湖北軍事博物館建設。

      湖南 

      2023年,召開全省文物工作會,國家文物局與湖南省簽訂《關于推進湖南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戰略合作協議》。建設數字博物館、舉辦馬王堆漢墓發掘50周年系列活動;出臺《關于加強全省文物工作的意見》《文物保護利用“六大工程”實施方案》《關于推進全省博物館特色化發展的意見》等重要文件,郴州臨武渡頭古城遺址新出土吳簡近萬枚,湖南師范大學成功設立中部地區首個文物與博物館學本科專業,湖南博物院成立省內首家文博業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人才隊伍建設取得突破并完成辦公新址選址。

      2024年,持續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六大工程”。積極推進湖南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和廊橋(風雨橋)專項調查,做好第九批國保、第十二批省保遴選申報準備,編制出臺《湖南省歷史文化和文物保護國土空間專項規劃》。實施系列文物保護研究項目,籌辦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系列活動,推動中國語言資源博物館和數字博物館建設。

      廣東 

      2023年,國家文物局與廣東省人民政府簽訂《關于推進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的意見》等。推動將文物安全納入廣東省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組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調研和首批廣東省革命文物現狀調查,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公布5個省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加強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實施早期嶺南探源工程。全面完成“南海Ⅰ號”水下考古發掘,啟動并基本完成“南澳二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大灣區水下考古國際合作中心揭牌。加強革命文物整體規劃,開展香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狀況調研。建立廣東博物館藏品數據庫,舉辦首屆中國博物館學大會,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博物館聯盟。

      2024年,深化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創新,推進早期嶺南探源工程,推動文物深層次賦能鄉村振興,加強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利用,創新共建廣東省文物考古標本館、廣東省自然博物館等省級文博場館,推動文物活化利用,奮力推動全省文物工作展現。

      廣西 

      2023年,組織實施了橫州伏波廟等一批文物保護工程,開展平樂河口城址等考古發掘和隆安婭懷洞等遺址出土文物整理研究,開展合浦四中等基本建設工程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舉辦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圓桌會及論壇,探索拓展海絲保護申遺工作新途徑。啟動平陸運河博物館項目建設,廣西博物館基本陳列展覽榮獲第二十屆(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特別獎。基本完成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建設,編制左右江片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完成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調查并舉辦廣西紅色標語展。完成文物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行動,聯合開展文物行政執法和打擊文物違法犯罪。

      2024年,扎實做好廣西廊橋保護等專項工作,推動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做好預備名單項目保護和申遺基礎工作,開展文物考古研究,加快推進平陸運河博物館等重點博物館建設。持續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實施文物平安工程,確保文物安全。

      海南 

      2023年,《海南省文物保護條例》通過省人大首次審議,推動新增設立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動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海南管理處新增編制。與國家文物局共同推進部省合作,開展南海深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南海深海水下考古取得世界級大發現。推動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舉辦首屆中國(海南)東坡文化旅游大會。陵水疍家博物館、樂東黎族自治縣博物館新館建成開館。中國(海南)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黃花梨沉香博物館、省民族博物館二期、深海考古博物館建設項目等一批項目前期謀劃有序開展。

      2024年,做好文物分級分類保護;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辦好第二屆中國海南東坡文化旅游大會;堅持價值闡釋,抓好海洋、黎族、東坡等專題考古;推進黃花梨沉香博物館、省民族博物館二期、深海考古博物館建設;推動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掛牌成立。

      重慶 

      2023年,召開全市文物工作會議,出臺讓文物活起來的具體舉措,將文物工作納入“文化報表”賽馬比拼。承辦首屆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全國首屆文物保護裝備發展論壇暨文物保護技術裝備應用展、首屆長江文明論壇等重大活動,共同發布《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專項規劃》。加快實施革命文物、三峽文物、石窟寺等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開工建設紅巖文化公園二期項目,掛牌成立重慶市革命文物保護中心,按照“一園多點”模式推進長江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建設,示范完成中小石窟寺保護利用工程一期項目,全面推進申遺工作,開工建設重慶市考古標本庫房及考古展示中心。

      2024年,系統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和文物主題游經,加強考古研究和博物館改革發展,全面推進申遺工作,鼓勵支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四川 

      2023年,承辦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全國首次“紅色草原”保護利用現場會。三星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順利完成評估,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建成。重要考古發現資陽濛溪河遺址、遂寧桃花河遺址等,邛窯遺址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立四川省石窟寺及石刻保護利用與鄉村振興銜接工作聯席會議機制,推動建設“東坡行旅”首條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和蜀道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川陜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建設成勢見效,發起成立全國“紅色草原”聯盟,發布全國首批“紅色草原”示范主題游徑。舉辦“漢字中國”“中國有三蘇”“盛世蓮開”等精品展覽。

      2024年,構建“中國氣派、四川特色”考古學體系,深化“文物+科技”“文物+旅游”融合發展,持續傳承好守護好巴蜀歷史文化遺產,努力推動古蜀文明實現“中國故事、國際表達”。

      貴州 

      2023年,開展貴州長江流域文化文物資源,陽明文化、屯堡文化遺產調查,加強廊橋、石刻保護研究。大松山墓群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海龍屯考古發掘報告》入選“2022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開展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專項調查,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段)建設,公布了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和長征文物名錄,開展“重走長征路”研培體驗活動,推出10條紅旅融合精品線路,舉辦首屆全省紅色講解員大賽。開展年度“全省十佳非國有博物館”評選,完成貴州省博物館基本陳列改陳提升。建立巡視巡察等五項文物保護機制,著力開展文物安全事件調查處置。全省文物違法和文物安全事件得到有效管控。

      2024年,組織申報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進萬山朱砂礦系列文化遺產申遺。實施國家文化公園,石窟寺、古建筑、廊橋等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推動全省博物館紀念館數量質量“雙提升”。推進文物主題游徑和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打造。

      云南 

      2023年,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57項世界遺產;紅河哈尼梯田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助推鄉村振興入選國家文物局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元謀猿人遺址考古發掘重新啟動,晉寧河泊所遺址、古城村和大理太和城遺址等考古發掘持續開展。實施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和館藏文物保護項目69項。啟動建設云南革命軍事館,建成云南考古體驗館,新增一批省級備案博物館。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云南段建設有序開展、晉寧石寨山、大理太和城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工作加快推進。推行文物安全考評,實施文博行業重大安全隱患排整治2023專項行動,常態化開展文物安全檢查督查。

      2024年,抓緊抓好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快推進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云南段和云南革命軍事館建設,加強考古研究和文物價值闡釋,持續提升博物館建設管理水平,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云南篇章做出新貢獻。

      西藏 

      2023年,召開全區文物工作會議,國家文物局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簽訂《關于加強西藏文物保護利用合作協議》。將2023年確定為“項目建設推進年”,布達拉宮貝葉經等古籍文獻保護利用項目進展順利,完成項目建設125個。印發《西藏自治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工作規劃》,舉辦“雪域豐碑——西藏革命文物展”“吉祥殊勝——故宮與扎什倫布寺珍藏文物展”等。完成溫江多遺址等15項考古調查發掘項目。日喀則、阿里博物館建成開館。

      2024年,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深化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為抓手,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為目標,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個創建”,健全文物安全責任、保護研究、活化利用、制度保障四大體系,全面提升西藏文物工作水平,推動新時代西藏文物事業實現更大發展。

      陜西 

      2023年,首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成功舉辦,習近平主席向大會致賀信。“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建成掛牌,聯合考古工作覆蓋中亞全境,緬甸蒲甘他冰瑜寺等國家援外文物保護工程順利推進。長征、長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加快建設,黃帝陵環境整治、秦始皇陵保護展示、西安碑林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有序推進,古樹名木保護管理不斷加強,石峁、統萬城、乾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延安革命文物國家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通過驗收。陜西帝陵、黃帝陵和長城列入省人大立法計劃,連續12年開展“鷹”系列打擊防范文物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一批場館建成開放,“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巡展活動先后走進16所港澳臺高校和文化場所。

      2024年,加快陜西黃帝陵、長城、帝陵等重要文物立法,籌辦“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深入推進石峁、太平、秦東陵、漢長安城遺址等考古研究,完成西安碑林博物館改擴建等工程,推進陜西長城博物館、秦嶺博物館和重點市縣博物館建成開放,做好革命文物保護展示。

      甘肅 

      2023年,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二期)主體封頂、甘肅石窟監測預警平臺基本建成、《敦煌石窟全集》考古報告第二卷付梓刊印,“數字藏經洞”博物館發布上線,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邁出實質步伐,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典范和敦煌學研究高地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公布第九批省保單位91處,四角坪、南佐等重大考古發現有力佐證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甘肅簡牘博物館建成開放,長城、石窟寺、革命文物綜合保護利用水平持續提升,甘肅文物安全監管平臺上線運行。文物科技研發水平大幅提升,編制標準規范9項,敦煌研究院和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貢獻獎”。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有力服務共建“一帶一路。

      2024年,將按照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理念,進一步健全保護體系、強化保護力量、完善保護機制、加強文明互鑒,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改革創新舉措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

      青海 

      2023年,召開全省文物工作會議,全面安排部署文物工作。推動大遺址保護和熱水墓群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實施夏爾雅瑪可布遺址等4項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考古研究不斷深化。實施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等文物保護利用項目,公布第二批省級革命文物名錄,編制我省西路軍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規劃。開展打擊防范文物犯罪專項工作和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全力做好受損文物排查和文物搶救性保護。

      2024年,加強文物保護管理,深化文物研究闡釋,推進文物活化利用,推動文物合作交流,堅守文物安全紅線,推動新時代青海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

      寧夏 

      2023年,自治區黨委召開全區文物工作會議,國家文物局與自治區人民政府簽訂《關于推進新時代寧夏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合作框架協議》。考古研究進入新階段,以水洞溝遺址發現100周年為契機舉辦27項系列活動,推出寧夏考古十大發現,姚河塬遺址、賀蘭山西夏瓷窯址等考古發掘項目取得重要成果。原創性展覽“天下黃河富寧夏——寧夏民俗陳列”入選國家“弘揚傳統文化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項目,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效顯著,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全面推進,博物館游、文化遺產游、考古研學游、紅色主題游等成為新熱點。

      2024年,全面加強文物資源管理,系統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大力提升考古研究水平,持續深化博物館改革發展,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以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文物主題游徑建設等重點工作為抓手,有效推動文物“活”起來,全力推動寧夏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

      新疆 

      2023年,實施重點項目示范引領工程,西域都護府、安西都護府等重大考古研究課題不斷推進,交河故城、克孜爾石窟等保護利用項目順利落地。實施宣傳展示活化工程,故宮廳、國博廳落戶新疆,在北京舉辦新疆革命文物故事展,推出新疆考古百年特展。常態化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陳列展、“流動博物館”巡展。實施對外傳播工程,在日本舉辦“大絲綢之路展”,赴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開展文物領域交流合作,聯合中亞國家開展絲綢之路考察,共享考古成果,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2024年,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深化文物保護利用為主題,以強化文物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為保障,加強統籌協調,加大工作力度,推動新疆由文物資源大區向文物保護利用強區轉變,以扎實有效的舉措推動文化潤疆落地見效。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2023年,支持指導四師可克達拉市、八師石河子市單獨設立師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成立南疆基地,完成唐王城遺址二期、白楊溝佛寺遺址一期考古發掘工作。聯合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先后舉辦“人格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何以中國”專題展。公布兵團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建立兵團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數據庫。指導舉辦系列精品展覽,上線兵團軍墾博物館數字館,開設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和田紀念館、“紅星耀雙河”陳列館“指尖云展廳”,十三師新星市博物館及線上展館正式運營。

      2024年,推進本級文物部門增編擴崗,充實文物保護和考古類工作崗位。加強數字化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以及兵團轄區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中的運用。加快推進兵團精神展陳館、屯墾博物館建設,策劃推出更多精品展覽。繼續實施唐王城遺址、白楊溝佛寺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文字整理:張碩、甘婷婷、何文娟、羋韞婧、劉子健


      轉自:國家文物局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