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全國多地的“村晚”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辦。由村民們自導自演的“村晚”一開場,年味就更濃了,甚至在有的地方,“村晚”已經成了新年俗。鄉村振興,文化先行。文化振興不僅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也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一臺臺的演出,正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成果。紅火熱鬧的“村晚”,為鄉村帶來歡樂與繁榮,也促進著文化的延續與傳承。
2月3日,南方的農歷小年,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程陽八寨景區和八江鎮布央村里,由當地群眾文藝隊作為主要表演力量的“村晚”活動正在紅紅火火地進行著。
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館館長石妮妮:“蘆笙踩堂舞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至今已經流傳千百年的歷史了。在侗鄉處處都會踩歌堂,男的吹蘆笙,女的伴著蘆笙載歌載舞,圍著大蘆笙,一圈一圈往外延伸,人多的話可能會達到十幾圈,人少的話,最少幾十個人,也有四五圈,寓意著民族團結,欣欣向榮。”
蘆笙踩堂的表演者都是八江鎮布央村的村民,陸春生在表演隊伍中很引人注目,他今年60歲,吹蘆笙已經30多年了。侗族人以吹蘆笙為樂,但要掌握這門民族樂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常年在外打工,閑下來吹吹蘆笙是陸春生的放松方式。2018年,布央村發展鄉村旅游,創建了景區。陸春生很高興,第一時間回到了村里,成為了仙人山景區的保安,平常在景區巡邏和疏導交通。
景區的開發增加了陸春生和村民們的收入,陸春生把更多的空閑時間投入到蘆笙吹奏上,憑著這個技藝,他成為布央村文藝隊的骨干成員。
由于會編曲、能組織,這次的“村晚”節目準備中,陸春生和布央文藝隊隊長謝練抄共同組織村民們進行排練。悠揚的蘆笙曲調,體現著侗族人的灑脫和歡樂;輕松的蘆笙踩堂舞,展現著他們豐收的喜悅。一次次排練很辛苦,但他們卻樂在其中。
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鎮布央村村民陸海先:“現在農村生活越來越好了,白天上山干活,晚上可以放開唱一下,把勞動的勞累就消除了。在我們布央村舉辦‘村晚’非常興奮,可以面向全國展現我們的民族文化。”
石妮妮:“今年,‘村晚’的主題是‘侗族百家宴、歡樂中國年’,打造了沉浸式、行走式的體驗。希望游客還有嘉賓們,能夠通過沉浸式體驗更加深厚地了解侗族文化,感受到侗家人的熱情。”
鄉村振興推動著侗族文化的發展,而侗族民族文化表演則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近年來,三江侗族自治縣大力發展文旅融合產業,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助力鄉村振興。2023年,三江縣接待游客901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收入96億元。熱鬧的“村晚”為新一年的旅游發展加了一把火。
三江縣的“村晚”結合民族特色,而在革命老區臨沂,“村晚”則是依托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村晚”,不僅讓傳統文化“活”起來,促進著文化的傳承,也讓民眾真正感受到文化藝術的魅力。
山東臨沂周家峪子村舉辦的一場“村晚”,一曲弦子戲讓村民們紛紛叫好。在熱鬧的“村晚”現場,參加演出的鄰村弦子戲藝人尹冬冬卻有了心事。
山東臨沂市沂南縣張莊鎮北沿汶村弦子戲表演藝人尹冬冬:“看到人家村辦‘村晚’非常羨慕,也想在我們村辦個‘村晚’,也想帶著老少爺們樂呵樂呵,歡歡喜喜地過個大年。我們村占這么好的優勢,為什么就不能辦個‘村晚’?”
他所說的優勢,指的是他所在的北沿汶村里300多人多多少少都能唱上一段魯南古老戲種弦子戲。而尹冬冬本人從14歲就跟著村里的長輩學習弦子戲,已經可以把老生和花臉演繹得爐火純青。
弦子戲已經傳承了300多年,2016年被列入山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尹冬冬僅僅學會了30多首曲牌,不是因為他學得慢,而是因為好多曲牌還沒來得及學,老藝人就去世了,眾多經典曲牌就此失傳。
老藝人尹作會是北沿汶村掌握弦子戲曲牌數量最多最全面的老藝人,手里的弦子已經傳承了300多年,只要有時間,尹冬冬就來找他學一首。
辦一臺“村晚”,讓更多的人聽到和喜歡上弦子戲,一起傳承弦子戲,這是尹冬冬的愿望,也得到了村委會的支持。和村干部一起到張莊鎮文化站,他們也得到文化站的支持,三個鄉村演出團隊加上兩個專業老師,組成了“導演組”的班底。
山東臨沂市沂南縣張莊鎮文化站站長邢淑紅:“我們有舞蹈類、戲曲類、聲樂類、戲劇類,從節目形式上,我們也是很豐富,他們有需要,正好這些人也需要有一個舞臺去展示一下。我們采取積極的方式,想盡一切辦法,幫他們把‘村晚’辦好。”
經過一周的緊張籌備,北沿汶村“村晚”如期舉行,除了弦子戲,還有舞蹈、歌曲、小品、變臉等節目,村民們也踴躍登臺,豐富多彩的節目贏得了這個“戲曲村”老百姓的陣陣喝彩。
隨著2024春節山東鄉村旅游文化節的啟動,全省多地在舉辦形式豐富的文藝活動。基層的文藝人才們也就備受歡迎。
從去年9月份開始,臨沂市舉辦了為期兩個多月“村村有好戲”臨沂市鄉村文藝人才海選大賽,評出各級文藝人才1.6萬人,尹冬冬就是其中之一。基層文藝人才隊伍的壯大,促進著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作為鄉鎮文藝人才,尹冬冬和搭檔們收到了隔壁幾個村的“村晚”演出邀約。在更多的“村晚”舞臺上表演弦子戲,這讓尹冬冬十分激動。對他來說,這不僅僅是表演,更是傳承。
“村晚”除了傳承,還有創新。浙江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紅星街道崗石村的“村晚”別出心裁。藍景芬已經連續8年負責組織舉辦崗石村“村晚”,不過,今年的崗石村“村晚”和往年有很大不同,她希望能打破“村晚”固定在臺上演出的方式,進而在村里進行“行進式”演出。
浙江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紅星街道崗石村2024年“村晚”導演藍景芬:“這次組織了11個節目,節目形式有歌曲、舞蹈,還有畬鄉功夫等,與往年有不一樣的一個亮點是我們不是在單一的舞臺上把節目演完,我們是每個點上布置了幾個節目,我們叫‘行走的村晚’。”
崗石村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也是遠近聞名的旅游村。1月27日下午2點,崗石村“村晚”在文化禮堂、涼亭、農家院子等六個點位進行了表演。這場“行走的村晚”不僅創新了節目形式,而且也創造了更多與游客互動的空間,吸引了各地游客的同時,也讓游客有了更好的旅游體驗。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鄉村面貌迎來了嶄新變化。“村晚”也與時興的“村游”“村玩”等活動實現了“混搭”,內容和形式一直在創新,有的地方形成了人在村中游、四季皆有“村晚”的格局,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浙江麗水市文化館副館長藍巍:“我們推動‘鄉村村晚’向‘鄉村村玩’升級轉型,這個‘玩’指的就是鄉村旅游。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和鄉村全面振興,麗水各地搭起‘四季村晚’舞臺,開辟產業特色鄉村‘村晚’728臺,建成鄉村‘村晚’體驗線路10條,每年實現‘村晚’紅利帶動旅游收入達15億元以上。”
春節臨近,依托各地文化特色而開展的“村晚”紛紛上演。浙江麗水市仙渡鄉“村晚”和年貨節結合了起來,熱鬧非凡。廣州市增城區旅游小鎮派潭鎮的派潭“村晚”,“新農人”們表演的現代節目引起聲聲喝彩。在陜西西安市鄠邑區蔡家坡村,鑼鼓表演、非遺展示讓人目不暇接。在安徽黟縣,徽劇唱段把“村晚”推向高潮。在重慶黔江區和湖北咸豐縣交界的土苗山寨,兩地土家族、苗族和漢族歡聚一堂,各顯其能。這一場場“村晚”紅紅火火,讓鄉村的舞臺更加廣闊。
“村晚”的舞臺承載著鄉音、鄉土、鄉情。不少“村晚”借助富有當地特色的表演形式,把風土人情和對未來的美好期望融入到了一個個節目中,還有的地方在形式和內容上不斷創新,讓“村晚”常看常新。“村晚”搭臺,文旅唱戲。自娛自樂的“村晚”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給當地產業發展注入活力。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才能更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