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寫四季如詩的注腳 南北文化碰撞煥發新活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6-09





      鳳堰梯田位于陜西南部的安康市漢陰縣,是秦巴山區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梯田。一階階的梯田中,把中國千百年來的農耕智慧發揮到了極致。


      這些大面積的梯田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延綿數十公里的梯田,從山腳盤繞而上,層層疊疊的鋪展在鳳凰山的山腰上。如果從高處俯瞰,已經栽了秧苗地塊是青綠色,和大地本來的土黃色,周圍的村莊、遠方的青山相映成趣。這里的地理形態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這些隨山就勢開墾的梯田,經過幾百年的使用,沒有出現垮塌,土地依然肥沃,歷經風霜雨雪延續至今,展現出了極高的工程韌性。不僅成為大山深溝里重要的糧食來源,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結晶。


      眼下,萬畝鳳堰梯田迎來插秧季。大如曲池、小似新月,一行行秧苗整齊排列,綠油油的稻苗長勢喜人,為梯田披上新“綠裝”。


      用梯田種植水稻,對水的供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梯田的水從哪里來?


      水利專家李權兵介紹,鳳堰梯田三面環山,南邊就是漢江干流,就是有水汽蒸發。在這個三面環山的阻擋之下,形成了渦旋。上面其實是很大的一片云霧,這個部分后續會產生局地小氣候降雨。


      剛剛還晴空萬里,說話間,就又下起了一陣小雨,獨特的地理結構帶來了充沛的降水。沿著黃龍溝、茨溝、冷水溝、龍王溝4條溪水向下游流去,按照從高到低,通過田、渠、塘、溪體系實現了最有效的逐級自流灌溉。


      古梯田:移民農耕文化結合的“活化石”


      鳳堰梯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獨特地形地貌,充分尊重自然規律,是人與大山之間達成的默契。作為農耕文化的“活化石”,鳳堰萬畝梯田還見證了這里南北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明清時期,兩湖、兩廣、閩粵、贛皖等地區居民大量向西部川陜地區遷徙,進山墾荒邨居,使漢陰成了名符其實的移民縣。鳳堰梯田的大規模建設是也是在這個時期。


      吳家花屋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湘派宅院。前后飛檐滴水、正房雕梁畫棟,廂房、回廊曲折縈繞,院內百花薈萃,所以當地人美其名曰“吳家花屋”。花屋正對著的東面就是肥沃的鳳堰梯田,這座位于陜南的百年湘派建筑背后,不僅體現了兩地在建筑風格上的差異,也見證了來自南方的水稻種植技術是如何隨著人員的流動,一同扎根在秦巴山區的梯田之中。


      2012年3月陜西漢陰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正式揭牌對外開放。這是一座以移民、農耕、文化為主題的開放式生態博物館。古梯田、溝渠堰塘、古建宅院以及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包含在其中。


      人不負青山 青山定不負人


      這些年,當地加大生態農業扶持力度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帶領百姓向農旅結合方向邁進。鳳堰梯田還在原來一季水稻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季油菜花。“稻油輪作”不僅讓這里豐收連年,更是在這片土地上書寫下四季如詩的注腳。


      春游金色花海、夏觀水田插秧、秋聞稻花飄香、冬聽雪落村莊,鳳堰古梯田是秦巴大地的一幅畫卷。隨著一批農業文化旅游項目的啟動,這里再次煥發生機與活力。


      然而,傳統的耕種模式對農戶來說也面臨著產量低、無法機械化等問題,村民種植意愿不高。為了留住梯田農耕文化之根,當地政府通過引入富硒生態水稻、支持土地流轉復墾、發展“訂單農業”生產有機大米產品等措施,重現梯田農耕盛景。目前,整個梯田的水稻栽植已經接近95%,2024年,漢陰鳳堰梯田預計種植水稻超1萬畝。


      同時,當地推進鳳堰梯田農村生活污水、土壤污染防控,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68.2%。2023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49天。漢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成片的梯田由粗放型種植變為有機科學種植,從發展單一種植業到與旅游等多產業的深度融合。


      通過梯田我們能夠讀懂古人生存的往昔,也能看到如今人們為未來做出的改變。沿著梯田拾階而上,流水潺潺、秧苗茁壯。這一方水土在保護和發展中,不斷創造和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煥發出新的活力。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