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流行:中國錄制音樂產業形成與轉型研究》在京發布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7-08





      近日,《制造流行:中國錄制音樂產業形成與轉型研究》新書發布會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音樂產業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隆重舉行。本次發布會采用了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形式,吸引了來自音樂產業、學術界眾多嘉賓參與。


      該書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張謙副教授介紹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突出了兩種研究方法和三條敘事脈絡。作者一方面使用了常見的史料分析法,利用數字化時代的數據庫,梳理了大量報紙和互聯網信息,為本書收集了一手背景資料;另一方面,本書強調了深度訪談及口述材料的重要性,作者帶領學生團隊訪談了幾十位行業資深從業者、企業家和藝術家,整理出百余萬字的口述資料,構成本書重要的資料。三條敘事脈絡是指:第一,產業職業化進程:書中探討了中國錄制音樂產業形成過程中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演進,分析了不同時期涌現的職業角色;第二,音樂正版化進程:記錄了從80年代版權缺失到90年代著作權的出現以及盜版市場的危害,再從新千年以來的免費數字下載到資本和政策驅動下的數字平臺版權集中;第三,結構性變遷:關注了政治、經濟和媒介的結構性變化對音樂生產、分發和消費等環節的影響,思考了全球經濟產業鏈條中中國音樂產業的位置和特色。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張國濤教授在致辭中指出,該書系統地闡述了中國錄制音樂產業的發展歷程,討論從黑膠、盒帶、CD到流媒體的媒介轉型以及整個行業的結構性變化。這本著作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為媒介研究領域繼續添磚加瓦,促進了學校的跨學科融合和發展。


      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理事長、原中國唱片總公司總經理周建潮認為該書巧妙地運用“錄制音樂產業”這一概念,超越了常見的“唱片產業”一詞,涵蓋了從唱片到數字音樂的產業變遷,記錄了產業的百年歷史,也揭示了其內在的規律,這個規律主要涉及錄制音樂的內容價值、版權價值和商業模式三個重要方面。總體而言,該論著選題新穎,言他人所未言,對中國音樂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炬指出該書的主書名叫作“制造流行”,這使人聯想到唱片業的特點不僅是制造流行,因其載體的特殊性,還能“留下流行”和“留下經典”,這也是唱片業和廣播業最大的不同。作者在改革開放四十余年后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及時的梳理,超越了不同時代從業者可能會存在的認知盲點。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副院長趙志安認為,本書注意到了音樂產業內部的差異性,比如錄制、演出、出版等分支產業之間的區別,最終將研究聚焦在錄制音樂產業之上,然后向關聯產業進行輻射,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同時運用了史料和訪談兩種方法共同構建一個產業演化的歷史圖景,反映了作者的寬闊的國際視野和較新的學科理念。


      太合音樂集團廠牌戰略總經理詹華、阿里大文娛演出業務線蝦米音樂娛樂主理人尹亮、小鹿角智庫及音樂財經創始人董露茜、中國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理論教研室主任司思、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企業與國際傳播負責人彭永剛、英國格魯斯特大學音樂與聲音專業博士候選人、資深音樂媒體從業者武鵬、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制作人合作負責人關鵬、資深音樂唱作人,制作人/A&R/舞臺總監關鯤分別從不同角度暢談了他們對本書的關注。


      張謙表示,本書作為一個研究起點,勾勒出了中國錄制音樂產業的形成與轉型軌跡,殷切地希望更多的學者和從業者能夠加入中國音樂產業的討論和研究中,關注這個長期被忽略的重要領域,為中國音樂產業的長足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記者 成琪)


      轉自: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