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關于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從2024年6月1日起,微短劇將施行分類分層審核,未經審核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這一被業內人士稱為“最嚴微短劇新規”一經發布,便成為社會關注熱點。
自2022年以來,微短劇進入迅猛發展階段。有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備案的微短劇共398部,到2022年備案數接近2800部,同比增長600%。2023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市場上短劇類應用程序達8373款,主流應用App內的短劇小程序數量超200個。
1 切中痛點,微短劇規范發展勢在必行
行業火爆發展背后,也存在泥沙俱下的問題。從創作生產上看,部分微短劇存在內容同質、導向低俗、制作粗糙等問題。如2023年前8個月上線的微短劇中,愛情題材有379部,在所有題材類型中占比最高,達到31%。部分微短劇過度關注總裁追妻、重生復仇、贅婿逆襲、甜寵虐戀等內容,被觀眾所詬病。
從傳播上看,一些小程序平臺傳播的部分微短劇沒有備案號,存在監管漏洞;而部分平臺采用的投流買量模式也影響行業生態健康發展。據DataEye(數據之眼)報告分析,2023年中國微短劇投流規模達312億元,2024年投流規模將達到420億元。這些現象都需要從政策層面加以規范。
從監管來看,面對行業新業態發展實際,必須與時俱進,做到分級分類管理,形成監管合力,提升監管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一方面,微短劇備案數量激增,帶來審核工作量成倍增長。僅以2024年1月至3月這一區間為例,全國廣播電視主管部門頒發發行許可的微短劇達164部3701集,而去年同期為83部1848集。另一方面,微短劇制作愈發內卷,制作成本水漲船高。有調查統計顯示,原本10余萬元的制作成本,當前已上漲到20萬元至30萬元,一部精品現代劇成本達60萬元至80萬元,民國、古代題材高達80萬元至100萬元。以往的監管方式顯然不再適應新的形勢,業內對此也一直有所呼吁。
2024年1月召開的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強分類指導,“抓作品”和“抓環境”相結合,“抓增量”和“抓存量”相結合。微短劇新規以成本劃分監管對象,將更加明確管理機構、傳播平臺、制作機構等相關主體的責任,推動形成良好生態,豐富內容播出。
有數據顯示,新規試行以來,審核相對寬松的30萬元以下“其他微短劇”數量增長明顯,占50%左右。截至6月1日24時,網絡視聽節目備案系統中已有3309部約22.7萬集微短劇完成備案并獲上線備案號。在對這些微短劇進行分析后發現,以往劇名中比較常見的“總裁”“夫人”“嬌妻”等關鍵詞已大幅減少,現實題材作品成為主流。正如有關專家所言,備案新規出臺,有利于微短劇內容領域去蕪存菁,促使該行業從“野蠻生長”逐步轉型到有序發展格局。制作機構將更加注重短劇內容和品質的提升,并強化短劇內容與主流價值觀的契合度。
2 釋放信號,微短劇創作走上精品化之路
梳理微短劇發展歷史,每一次相關政策的制定出臺,都是為了解決行業存在的問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主管部門出臺《關于推動短劇創作繁榮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并提出包括加快制定《網絡微短劇創作生產與內容審核細則》等完善常態化管理機制的舉措。2023年4月,國家廣電總局首次公布全國重點網絡微短劇拍攝備案情況。此外,對粗制濫造、內容低俗的微短劇開展專項治理。2023年3月至12月,清理低俗微短劇35萬余集2055萬余分鐘,分級處置傳播低俗微短劇小程序429個、賬號2988個。
隨著更多傳統影視公司和優質創作方的入局,各大視聽平臺推出微短劇精品扶持計劃,助力優秀作品加速涌現,得到市場的良好反饋。2023年,我國微短劇拍攝備案共通過3574部,上新微短劇有效播放量同比增長35%,精品不斷涌現。從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逃出大英博物館》《一夢枕星河》《玉姬書》,到生態環保題材的《我等海風擁抱你》,再到講述女性成長的《二十九》等,微短劇創作題材的時代性和生活性顯著增強,在同質化嚴重的潮流中走出了一條精品化創作之路。
應該說,此次微短劇新規出臺,向行業釋放了兩大信號:首先,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微短劇首先是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的文藝作品,強化審核管理,歸根到底是為了創作出高質量的文藝作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要遵循新質生產力要求,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分級分類管理,從本質上有利于生產要素的有效流通。通過強化政策導向作用,從源頭進行調控,進行結構化管理,也讓優質內容獲得更多的傳播渠道,提升精品內容傳播效果。
3 市場廣闊,微短劇行業發展呈現新趨勢
備案新規出臺,標志著微短劇告別“野蠻生長”階段,進入相對理性的新階段,特別是“微短劇+”呈現出廣闊市場,未來大有可為。
第一,內容為王依然是贏得市場和觀眾的重要保證。有數據顯示,2023年微短劇拍攝備案部數和集數分別達到3574部(同比增長9%)和97327集(同比增長28%),許多劇目播放量超1億次。以抖音為例,2023年短劇日均播放量比2022年增長100%,12部短劇播放量破10億次,春節期間8部精品微短劇播放量過億。2024年第一季度,短視頻平臺破億播放的短劇數量同比增長65%。6月2日,由周星馳出品的短劇《金豬玉葉》上線一小時,播放量便突破百萬,截至當日23時,第一集點贊量超過10萬。這說明,微短劇創作應遵循文藝創作基本規律,將人民群眾當作欣賞者和評判者,在創作手法上發揮微短劇獨特的審美與傳播優勢,推動作品映照社會動向與社會風貌,融于現實表達,傾注人文關懷,推出更多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微短劇精品。
第二,創新是微短劇行業競爭的重要砝碼。微短劇因技術與藝術的雙重創新而生,為影視行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從長期來看,隨著技術不斷滲透微短劇制作全流程,兩者的深度融合將會催生出更多機會。比如,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技術將開啟微短劇的新型創作方式,而類似互動短劇這樣的內容形態,隨著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迭代發展,用戶體驗過程也會隨之變得更為智能。未來,微短劇在創作上要主動開掘新題材、新領域,在技術上積極嘗試運用最新數字科技,提升藝術效果與生產效率。
比如隨著文生視頻等大模型的先后問世,越來越多的制作公司和平臺開始探索“AI+微短劇”的融合路徑。中國首部虛擬制片微短劇《柒兩人生》,在其播出后不久就登上抖音熱榜,有500多萬人觀看。《請叫我烏雅氏》全程采用ULight虛擬拍攝制作,不僅省去搭景造景的成本,也大幅提升了微短劇的生產效率。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的助推下,微短劇的創作與制作將迎來新的迭代升級,真正走向多樣化、精品化發展之路。
第三,“微短劇+”將在賦能千行百業、推動社會發展上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籌劃在2024年創作播出100部“跟著微短劇去旅行”主題優秀微短劇,并先后發布兩批創作計劃推薦片目,“微短劇+文旅”創作模式空前火熱。各省級廣播電視局紛紛部署開展“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依托本地獨特資源,推動“微短劇+文旅”實踐創新,延伸價值鏈條,以微短劇高質量發展賦能文旅創新發展。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交平臺的普及,微短劇行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潛力。面對微短劇產業發展新機遇,一些地方政府以微短劇影視基地建設為切入點,出臺專項扶持政策,用心培育微短劇生態,進而轉化為產業和市場優勢的趨勢已經顯現。(胡 祥)
轉自:河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