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發現包含墨書“會稽”“山陰”地名的漢代木刺實物,揭露出目前考古發現北宋時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都城城門遺址,推測為明萬歷淮關榷使所筑“陳公新路”……近些年,國家文物局積極推動落實“先考古,后出讓”,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陸續出臺政策措施。各地基本建設考古發現并成功保護了大批文物,取得重要成果。
7月12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聚焦基本建設考古,發布浙江省紹興市稽中遺址、江蘇省鹽城市鹽業考古、河南省開封市北宋東京城景龍門遺址、江蘇省淮安市城市考古等四項歷史時期城市考古重要成果再現戰國至明清歷史發展脈絡。
浙江省紹興市稽中遺址:首次發現包含墨書“會稽”“山陰”地名的漢代木刺實物
稽中遺址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是一處戰國兩漢時期高等級建筑遺址。為配合當地城市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4年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展考古發掘。
“戰國時期遺存包括1組大型建筑基址和1眼水井。建筑基址分布在東西長約48米、南北寬約36米的范圍內,可觀察到兩種不同的基礎構筑形式:一是由方形立柱、長方形墊板及墊板下圓木組成;一是由多條圓木橫縱間隔疊壓的筏狀基礎。”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李龍彬介紹,水井為木壁,直徑0.82米,經碳十四檢測,距今約2500年左右。根據文獻記載,推測為越國遺存。
漢代遺存主要為建筑基址、水井、馬坑,其中最為重要的發現是確認了4組建筑基址,其中甲組、乙組建筑殘存面積約387、317平方米,丙、丁組建筑尚未完全揭露。李龍彬說,此次考古發掘首次發現包含墨書“會稽”“山陰”地名的漢代木刺實物,以及漢代墨書“如律令禮”文字陶片,對研究會稽郡的郡域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認為,稽中遺址首次在紹興古城內確認越國建筑的存在,為探尋越國都城提供重要線索。發現兩漢高等級官署建筑,出土墨書“會稽”“山陰”等墨書文字,是兩漢郡縣考古的重要發現。
江蘇省鹽城市鹽業考古:進一步明晰我國江淮東部鹽業生產歷史發展脈絡
“十四五”以來,圍繞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江蘇鹽業考古”課題,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鹽城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基本建設考古相關工作中,取得一系列鹽業考古新發現和研究成果。
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陳剛介紹,沙井頭遺址位于江蘇鹽城市亭湖區,地處江淮沿海東部的古沙岡之上,考古發現規整的漢代道路,較為密集分布的水井,成規模、多類型的排水設施,以及房址等重要遺跡,出土大量瓦當、瓦片等建筑構件和日用陶器等。同時,在遺址周圍發現10余處漢代建筑遺址和墓地。結合《漢書·地理志》等文獻記載,初步推測沙井頭遺址所在區域為西漢鹽瀆縣城所在地,沙井頭遺址各類建筑遺跡可能為鹽瀆縣官署性質建筑。
繆杭遺址位于鹽城市東臺市,考古發現唐代鹽業生產中的引蓄水、攤場、淋鹵等工藝流程相關遺跡,實證該遺址為一處唐代制鹽聚落。
后北團遺址位于鹽城市大豐區,考古發現南宋至明清時期鹽灶、淋鹵坑等制鹽遺跡,表明該遺址是一處自南宋延續至明清時期的制鹽聚落。
此外,考古調查已發現鹽城境內百余處反映鹽業生產、運輸管理等不同類型的遺址,初步構建了歷代鹽業生產體系。
“沙井頭等不同時期鹽業遺址的考古發現,進一步明晰了我國江淮東部鹽業生產歷史發展脈絡,對研究西漢以來中央政府對沿海地區鹽業的管理,以及不同時期制鹽工藝的技術傳承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相關專家說。
河南省開封市北宋東京城景龍門遺址:目前考古發現北宋時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都城城門遺址
景龍門遺址位于河南省開封市龍亭區,是北宋東京城內城北墻中部城門遺址。2023年至202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城市建設對景龍門遺址進行了全面發掘。
根據文獻記載,北宋東京城景龍門沿用了五代后梁東京城興和門,晚期進行了重修改建,現存遺址打破晚唐五代時期的舊汴州城北墻,在金元時期被廢棄。
“城門整體結構為一門三道式,由門道、隔墻及兩側墩臺構成。城門通闊約60米、進深約19.3米。門道均寬約5.6米,為排叉柱過梁式構造,兩側保留有地栿基礎,碎瓦與灰土交替夯筑。隔墻均寬約4.7米,素土夯筑。兩側墩臺寬約16.7米,墩臺包磚逐層錯縫露齦砌造。”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王三營說,“發現有金南京皇城北墻,墻寬8—10米,殘高約2米,打破北宋晚期地面及北宋晚期包磚夯土臺基。”
此外,考古發現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周王府遺存,包括北蕭墻、農田、水井、道路、祠廟、別院等,農田共發現3塊,平面近似方形,部分田壟仍清晰可辨;別院疊壓于景龍門東門道及東墩臺之上,坐北朝南,多進院落式布局,主體建筑包括廳堂、耳房、甬路、廂房、方亭等,生動展示了明代藩王的生活圖景。
專家表示,景龍門遺址是目前考古發現北宋時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都城城門遺址,為認識北宋東京城結構布局、建筑制度提供了重要實證,也是古今城市文脈傳承賡續的又一生動案例。首次發現宋內城北墻與金南京皇城北墻并不重疊,為研究金代重修南京城提供了新的認識。
江蘇省淮安市城市考古:再現明清時期大運河沿線的繁榮景象
2021年以來,為配合當地城市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淮安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對慶成門、新路、板閘鎮三處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獲。
淮安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趙李博介紹,慶成門是淮安舊城的西門,發現明清時期的城門門道2處、城臺1處、甕城1座,完整揭示出了慶成門主城門、甕城及排水系統的整體格局。主城門以東還發現有六朝至明清的連續地層堆積和建筑遺存,完整反映了淮安城演變發展史。明清時期,河下、板閘和清江浦鎮為淮安城外三大集鎮。
新路屬河下鎮的一部分,因洪災廢棄于明末天啟年間。“考古發掘揭示出一處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街巷類遺址。其中最為重要的發現是長75米、寬4米的道路,內部為沙土堆筑,外部用磚包砌,截面略呈拱形,與兩側分布的排水溝和輔路共同組成了遺址區的主干道系統,根據文獻記載推測為明萬歷淮關榷使所筑‘陳公新路’。”趙李博說。
板閘鎮是一處明清時期市鎮遺址,因黃河泛濫毀于清代乾隆年間,考古發現院落基址、道路、水溝、古河道和墓葬等遺跡,出土各類器物3000余件,大多為完整器。遺址布局規整、結構分明,以兩條十字相交的主干道路及兩條平行分布的主干溝渠為軸,整體呈西北—東南向分布。出土器物以餐飲廚具為大宗,蘊含濃郁的生活氣息與市井風尚。
“慶成門、新路、板閘鎮三處遺址再現了明清時期大運河沿線的繁榮景象,反映了大運河沿線市鎮發展、人地關系演變與河道治理與變遷,是研究運河漕運、鹽運和關榷稅收等問題的重要實物資料。”專家認為。(李瑞)
轉自:國家文物局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