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達樸素心愿,傳承和發揚中保留歷史記憶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7-31





      史詩《格薩(斯)爾》流傳于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多個民族。藏族人民稱之為《格薩爾》,蒙古族人民則稱其為《格斯爾》,統稱為《格薩(斯)爾》。它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活態民間史詩之一,至今仍在人民群眾中通過口述、說唱等形式廣為流傳,于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暑假期間,在巴林右旗周末開展的非遺課堂上,進行說唱教學的是《格斯爾》的傳承人敖特根花。史詩《格薩(斯)爾》中塑造了上千個角色形象,在民間以口述、說唱的方式傳播。故事講述了古代英雄格薩(斯)爾降臨人間降伏妖魔、抑強扶弱,各族群、各民族和諧相處,共生共存、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故事,由一代代游吟詩人和說唱藝人共同創作、傳播。


      《格薩(斯)爾》文化研究學者斯欽孟和介紹,《格薩(斯)爾》有千百年的歷史,在世世代代民間傳播中不斷豐富。《格薩(斯)爾》是多民族共同的文化瑰寶,是多民族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交融形成的大史詩。


      說唱是《格薩(斯)爾》最常見的表演形式。敖特根花今年61歲,從四五歲就開始學習《格斯爾》說唱,根據形式和故事劇情的不同,節奏、唱腔、語句長短都會不斷變化。


      敖特根花2007年開始跟隨《格斯爾》國家級傳承人金巴扎木蘇學習,那時候的《格斯爾》說唱表演,就只是一個人拉著一把四胡說唱。2014年,敖特根花在傳統基礎上創新,成立說唱組合,在表演中加入了多種樂器演奏、多人合唱的形式。


      《格斯爾》傳承人敖特根花介紹,組合的時候,他們說唱用很多樂器,蒙古大鼓、潮爾、馬頭琴、陶布秀爾、羊嘎拉哈、還有達拉板(牛肩胛骨)。


      隨著巴林右旗格斯爾文化說唱中心成立,吸引了更多《格斯爾》說唱的愛好者加入。其中,既有16歲的青少年,也有90歲的老人,他們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排練和演出,一年演出100余場。


      近五年來,巴林右旗還建成了格斯爾傳習所、格斯爾體育公園,開展格斯爾文化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錄制了上千小時的《格斯爾》說唱節目,創作相關兒童情景劇,向大眾傳播格斯爾文化。


      巴林右旗格斯爾文化生態保護發展中心主任哈日巴日介紹,他們出版了《格斯爾》卡通畫冊,《格斯爾》科普讀物也快要出版了。這五年,《格斯爾》藝人和史詩愛好者從不到100人已經增加到500多人。


      斯欽孟和介紹,《格薩(斯)爾》反映和平、和睦,全人類團結在一起,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理念的大史詩,這樣的美好期盼,直到現在仍是所有人的樸素心愿。《格薩(斯)爾》是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格薩(斯)爾》文化有助于歷史記憶的保留。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