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贛東北的青山綠水間,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景德鎮的瓷器、甲路的傘,杭州的絲綢不用揀。這里面夸的就有婺源的寶貝——甲路紙傘。
江西婺源的甲路紙傘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產自婺源縣的甲路鎮而得名,因傘面皮紙吸墨性強,可以在上面題詩作畫,又晴雨相宜、經久耐用,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而聞名天下。如今,甲路紙傘在匠人們的創新與傳承下,綻放出了更加耀眼的光彩。
這兩天,戴根盛正帶著徒弟們趕制一批發往海外的甲路紙傘,車間里,忙碌的師傅們都沉浸在各自的工序中,桐油浸潤著竹條,紙傘與精美的繪畫相互映襯,筆墨與色彩交織交融。甲路紙傘的制作過程復雜而精細,從選材到成品,近百道工序,每一環節都是手工制作,考驗著匠人的耐心與技藝。戴根盛告訴記者,一把好傘的基礎是一個結實的傘骨,而甲路傘制作中光是“削傘骨”就包括幾十道細微的工序。
傳統的甲路傘以竹為骨、以紙為面,但雨傘長年要經受雨淋水浸,如何保證紙傘防水且耐用呢?在傘的結構設計中就蘊含了古人高超的智慧,甲路傘整體沒有使用一顆金屬配件,運用活動的節點替代固定的節點結構,鉆孔穿線的連接與竹銷釘連接相配合,并應用楔配合自鎖機構來鎖定展開結構。
正是因為制作工藝的精細,甲路紙傘可以經受住大風吹打,不褪色、不變形、不漏水。為了保護好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婺源縣組建了制傘工廠,還原制作工藝,不斷探索制造升級之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婺源甲路紙傘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戴根盛稱:“我們現在用的棉紙上加了紗,棉紙以后代替了過去的單一的紙張,所以現在的傘使其更結實、更牢固。過去我們甲路做油紙傘是單色的,要么是大紅的,要么就是黑的,還有一種黃的,就這幾個顏色。現在都用國畫顏料代替了傳統的那種,畫面更加精彩。”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看到這項傳統技藝,當地不斷推出非遺研學、非遺進景區等多彩活動,不斷擴大甲路紙傘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在一代代傳承人的努力下,如今,甲路紙傘已經遠銷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憑借著小鄉村里世代傳承的堅守,讓這一非遺技藝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