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它起源于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湘楚地域。2006年湘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0多年來,湘繡在繡娘們指尖上傳承,一針一線之間都承載著湖湘文化的藝術魅力。
位于湖南長沙的湘繡博物館是一座展示湘繡歷史與技藝的博物館,生動再現了湘繡工藝的演變。館內的1200余件精美的湘繡作品,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參觀。
游客陳洪宜表示,這些刺繡可以說是巧奪天工,比如這幅梅花,能夠把中國的墨色、墨韻,筆法精神完整地表達出來,不仔細看還以為就是水墨畫。
湘繡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1972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來件刺繡衣物,可以看出當時湖南地方刺繡技藝已經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
湘繡省級非遺傳承人彭娟介紹,馬王堆出土的一些刺繡紋樣,有乘云繡、長壽繡、信期繡和茱萸紋繡,這都是當年刺繡的樣貌,他們經過1:1還原出來。刺繡針法2000多年以來一直有延續和傳承,這里的針法到現在還在沿用。
湘繡在2000多年的發展中,歷代湘繡人應物施針,吸取了蘇繡、粵繡、京繡等繡系的優點,創造出100多種針法。其中,“鬅毛針”是湘繡的核心針法之一,可以說是湘繡的獨門絕技。通過這種參差不齊、靈活變化的繡法,可以讓獅、虎等猛獸毛發的細膩傳神、生動自然。
彭娟介紹,這幅作品就是鬅毛針的刺繡作品,當時他們在刺繡這幅作品的時候,首先打底用非常粗的線,然后慢慢過渡到邊緣是非常精細的繡線比頭發絲細得多。一根毛發都要繡十幾針才能把它完整轉過來,這樣一幅完整的作品繡出來大概是要一年多的時間。
粗線鋪底、細線混色,線腳藏而不露。通過粗線與細線的巧妙結合,層層加繡才能使繡出的線如真毛般蓬松有質感。
彭娟介紹,這是一個完整的蠶絲線,繡制的時候需要把它分開,蠶絲線可以一分二、二分四,最多一根可以分出200絲出來。
想要創作出一幅精美的鬅毛針作品,嫻熟的基本功,細致入微的觀察力,以及對湘繡的熱愛缺一不可。為了使湘繡更好地走進越來越多人的生活,首飾、香包、擺件都成為湘繡人的創作表達的新元素。而彭娟也在用年輕人的巧思,讓湘繡“繡”出新生機、玩出新花樣、闖出新天地。
彭娟介紹,比如在題材、材料、表現手法上創新。他們現在做的一些小文創產品,像耳環、胸針,融入一點刺繡元素,用在平時的生活當中,也是對湘繡的傳承和推廣。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