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地震災害多發國家,每次強震來襲,很多建筑毀于一旦。而在天津薊州區,一座有著千年高壽的我國最古老的木閣樓,歷經28次強震依然傲然挺立,展現著唐遼建筑遺風。
步入天津薊州區古城,一座高大宏偉的木制閣樓直入眼簾,這就是獨樂寺的觀音閣。1932年,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第一次見到獨樂寺,就發出“上承唐代遺風,下啟宋式營造,罕有之寶物也”的感嘆。在實地考察測繪基礎上,梁思成寫出調查報告《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用科學方法對中國古代建筑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成果,也第一次把獨樂寺介紹給了全世界。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丁垚介紹,獨樂寺觀音閣是梁思成先生發現以后,公認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造的樓閣。90多年過去了,如果單單說一組建筑、雕塑、繪畫整個藝術作品,沒有能比得上觀音閣的。梁先生說,觀音閣是實現了精神和物質高度調和的偉大作品。
獨樂寺觀音閣始建于隋唐,重建于遼統和二年,在此已經矗立了1040年。內有我國現存最高的彩色泥塑站像,還有元代繪制、明代重描的壁畫珍品。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此精美的建筑,歷代朝廷也都把它視為珍品,乾隆皇帝干脆把行宮建到了觀音閣的旁邊,每次路過都來瞻禮、上香。
天津市薊州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宋淑云介紹,這兒流傳一個傳說,乾隆皇帝在行宮內午睡,有一天做夢夢見大閣屋檐倒塌砸到了行宮,醒來以后,他就命人在這個檐下支了8根柱子。
乾隆皇帝夢中一幕最終沒有出現。但觀音閣23米的通體高度,相當于現在的7層樓高。過去的千年歲月里,始終經受著大大小小地震的考驗。
薊州位于華北地震區的燕山地震帶上,地震活躍。最近一次的強震,還屬震中據此不足百公里的唐山大地震。當時,凌晨暗夜地動山搖,當地老人如今提起還心有余悸。
面對7.8級的唐山大地震,7層樓高的觀音閣并無大礙,可在它正南方向380米的白塔就沒這么幸運了。
在獨樂寺的檔案館,工作人員找到了1976年地震發生后獨樂寺和白塔的歷史照片。當時白塔塔身有一道明顯的裂痕,獨樂寺的圍墻大面積倒塌,寺內很多明清時期建造的配殿磚墻脫落、檐柱受損,墻體出現大面積開裂。
7.8級的唐山大地震還不是觀音閣經歷的最大考驗。在館藏的地方志《薊州志》中,還有一次后經測定高達8.0級的康熙十八年的大震記載。“天昏地暗,房屋倒塌無數,壓死人畜甚多。”這也是北京附近歷史上發生的最大地震。當時的文學家王世貞在筆記《居易錄》中還特意留下了關于觀音閣的記述。
據統計,現存的獨樂寺觀音閣,一千多年里共經歷大地震28次,每次都奇跡般地安然無恙。
觀音閣結構剛柔相濟 立柱獨具匠心
觀音閣究竟為何能歷經28次地震依然千年不倒?記者找到了相關的專家,一起探究這座千年木閣的抗震秘密。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的丁垚教授長期關注研究獨樂寺。在他看來,和中國傳統木結構古建一樣,觀音閣的整體設計本身就有一定的抗震優勢。
觀音閣的平面約為長寬2:1的矩形,比較規則,中間空間最大,兩邊房間等比例縮小,結構更穩定,也能兼顧建筑的實用和美觀。同時,剛性的斗栱層與柔性的立柱層相互疊加,使整體結構既有足夠的剛性以防風,又有足夠的柔性能抗震。碩大飄逸的屋頂增加了自重,也讓觀音閣面對地震更有底氣。
作為遼代木構的代表作,觀音閣很多細節設計都頗為精巧。走近看四周的朱紅大柱,它們并不是垂直站立的,而是會向中心微微傾斜,這就是古人有意而為之的側腳設計。
不僅柱子斜著站,仔細觀察,這些柱子的形狀也并非正圓形。每根粗大的圓柱兩側,會有意加上兩根小的柱子,讓原本就很粗壯的柱子受力面積更大,能更穩地承重。承重柱也并非只有一排,而是外檐柱18根,內檐柱10根,構成了一個大圈套小圈的回字形雙層柱網。柱子間又通過梁枋斗拱等構件緊緊拉住,有效制止了柱頭、柱腳的移動,讓大閣的重量合理分布在“手拉手”的28根柱網上,歷時千年,始終穩如泰山。
地震對建筑的傷害,不僅是上下震動,還會左右晃動。面對地震帶來的水平方向破壞,觀音閣也暗藏玄機。
宋淑云介紹,高層建筑一般在中部比較脆弱,特別是當地震來臨的時候容易折損扭曲變形。古人非常有智慧,他們在觀音閣的中間增加了一個暗層,表面上看觀音閣是兩層,其實中間還有一個暗層。
觀音閣暗層有玄機 斗拱可減震
目前,觀音閣的暗層和上層空間都沒有對游客開放。為了帶大家更好了解這棟千年木閣,記者在得到文物部門特別允許后,跟隨專家一同進入了這些難得一見的特殊空間。
從外觀看,觀音閣只有上下兩層,其實內部有3層。但沿著千年前留下的木梯拾級而上,到了2層就會看到一個獨特的夾層空間。
俯身穿過一道僅1米來高的暗門,就仿佛穿越時空,進入到一片漆黑的暗層空間。與1層和3層七八米高的開闊不同,暗層高度只比成人高一點。
古往今來,暗層都是人跡罕至的空間,梁柱斗拱相互咬合拼接,厚重泥墻里的木骨秸稈,柱子千年前刀劈斧鑿的痕跡都毫無掩飾。借助手電筒的光亮,這些塵封千年的印記被一一點亮,讓古人的匠心袒露。與其他空間不同,這里不同方向增加了很多斜向支撐,讓暗層處處都是三角形,更加穩定。仔細觀察,這些斜向支撐也藏著小心思。
離開暗層,繼續攀登,就到了觀音閣的上層空間。這里豁然開朗,陽光傾斜而入,中心的觀音塑像熠熠生輝。走近佛像,會發現中空的井口形狀也各不相同。一層頂部的長方形,到這里變成了六角形,再到頂部變成八角形的斗八藻井。井口形狀的變化,不僅巧妙增加了2層活動空間,也讓大閣抗震結構更加穩定。
來到2層戶外平臺,抬眼就是碩大精巧的斗拱。藍色方形木塊,形似古代量米的工具為“斗”,綠色的外形似弓的長條視為“拱”。兩者多重交叉形成“斗拱”,將碩大飄逸的屋檐撐起,可以起到防雨遮陽的作用。觀音閣斗拱多達24種,共152朵,時隔千年,這些方斗與長栱錯落有致,如同精密的齒輪,演繹著歲月的痕跡,也承載著建筑力學的智慧。
上世紀90年代,獨樂寺進行了半落架大修,一層以上木構件全部拆下,檢查修復后再照原樣裝回。那些因損毀被撤換下來的斗拱組件,在展廳里默默講述著千年前的工匠技藝。
一千年前,古人究竟受何啟發作出如此精巧的設計,上萬個大大小小的木構件如何精密加工并運往高處精確組裝,圍繞觀音閣,還有眾多謎題待解。但這千年木閣早已蜚聲中外,每年吸引海內外大量游客和建筑學者來此一睹芳容,讓觀音閣所代表的中國古人的建筑智慧傳播四方。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