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舞臺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今年,音樂劇在國內市場表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全國音樂劇票房達到13.96億元,同比增長26.7%。無論是海外引進的經典原版音樂劇,還是國內團隊打造的原創作品,都在市場上掀起了一波觀演熱潮。
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國音樂劇演出場次達1.36萬場,其中引進的原版音樂劇42部,占國內音樂劇市場總票房的50.2%,場次數超過50場的原版引進音樂劇達到8部。這些原版音樂劇以精致的舞臺設計、震撼的現場演繹和頂級制作水準著稱。經典劇目如《劇院魅影》《巴黎圣母院》和《搖滾莫扎特》等音樂劇的再次巡演,不僅吸引了大量忠實觀眾,還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熱度與認知度。
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馬晨騁介紹,作為音樂劇當中重要的IP作品,《劇院魅影》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在深圳、蘇州演出都創造了當地票房新成績。上海總共出演48天、59場演出,票房已超過8000萬元。
九維文化董事長張力剛表示,九維主要引入了三部法語音樂劇,包括《唐璜》《巴黎圣母院》和《搖滾莫扎特》。這幾部劇都創了以往巡演的新紀錄,不管是人次、場次和票房,中國觀眾對國外音樂劇欣賞水平越來越高。
與此同時,原創音樂劇正迅速崛起,成為國內市場的一大亮點。本土原創題材音樂劇、國外經典劇目的本土化改編,以及國外文學與影視IP改編等多種形式層出不窮,展現出豐富多樣的內容與品類。今年1至10月,國內中文音樂劇目數量達到225部,場次占比高達87.7%。其中,《哈姆雷特》《趙氏孤兒》《愛情神話》等原創作品,通過融入本土文化特色與現代化敘事,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
戲劇導演徐俊表示,中國傳統文化本來就是非常豐富的寶藏,挖掘不盡,要做好中國自己的原創音樂劇,還在慢慢的進步當中。
音樂劇走向下沉市場 多元化消費場景激發新活力
原版音樂劇與原創音樂劇的雙輪驅動,為國內音樂劇市場注入了強大動力。隨著居民文化消費水平的提升,下沉市場對優質文娛內容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今年以來,不少原版音樂劇的巡演從二三線城市開始,為當地觀眾帶來了新的觀劇體驗。
近期,英文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在成都城市音樂廳上演。為期12天的演出中,共吸引了2萬名觀眾到場觀看,創下海外經典音樂劇在成都演出場次的新紀錄。
成都城市音樂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音樂劇《劇院魅影》不僅上座率高達100%,其中31%的觀眾選擇跨城觀演,近35%的觀眾多次觀演。音樂劇的熱潮不僅出現在成都、寧波、南昌、蘇州等下沉市場,在小劇場和演藝新空間的表現也同樣引人矚目。今年1至10月,上海音樂劇票房占全國總票房的56.0%,大量音樂劇作品在上海各大劇院頻繁上演。其中,小劇場和演藝新空間的演出場次占比達到69.9%。
此外,一些劇場也在探索更貼近觀眾的多元化消費場景。上海文化廣場,就將劇場、戶外廣場、綠地、黑膠唱片店和咖啡屋融為一體,打造出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文化空間。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