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嶺的石塘鎮是一座有著數百年悠久歷史的古鎮。明清時期,福建惠安縣的漁民大批遷徙到了這里。為了防臺風襲擊和海盜搶劫,他們就地取材,用石頭建造房屋修筑道路,形成了一片獨特的“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
石塘鎮位于浙江臺州溫嶺市境內,三面臨海、背靠群山,長年的風雨侵襲和水土流失,使得山體的巖石露于地表,因而得名“石塘”。
早在宋元時期,石塘就已有居民生息。明清時期,來自福建惠安的大批漁民陸續遷徙到這里,讓石塘成為了山民海戶雜居的地方。
過去,沒有穿山隧道的時候,石塘與外界的溝通不是很便利,靠的是翻山越嶺的盤山公路。因此,像是木材、磚塊等建筑材料想要運輸進來是極其困難的。當地居民就最大限度地就地取材、開山鑿石,用本地的石頭來營造房屋。
除了就地取材、節約成本,當地選擇石頭建房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能抵御臺風暴雨和海盜侵襲。各個村落星羅棋布地建在地勢相對平緩的山岙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山形和地勢,呈現出高低錯落的層次感,形成了“層層房屋魚鱗疊,半依山腰半海濱”的秀美風光。
石頭房子、石板路,走在石塘的阡陌小巷里,時光仿佛在這里停駐。古鎮沿街兩側的百年石屋里,人們依然延續著祖輩的傳統生活方式,挑水結網、晾曬魚干。
每家每戶雖然院落不算大,但都收拾得干凈整潔,充滿生活氣息。
溫嶺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文化遺產保護科張淑凝介紹,這是一個典型的石屋里面三合院的建筑,它由正屋加上兩邊的廂房組成。墻體是非常厚實的,里面還有一部分。外面很規整、整潔漂亮。里面填充的是不規則的亂石,然后用糯米灰漿蠣灰把它給黏起來。條件好的家庭會對內墻進行粉刷。
張淑凝介紹,石屋的墻體通常由厚度為60厘米左右的條石錯縫砌就,厚實的墻體加上細密的填縫材料,保證了石屋冬暖夏涼。而這一扇扇石屋的窗戶里也蘊含著防臺風的設計巧思。
浙江溫嶺市石塘鎮東海村村民林素芳介紹,它不會吹跑,因為外面有一層玻璃擋住,里面有一個木板把它頂住,風吹不到里面來。
臺風來時用木板封窗阻擋風雨,臺風走后再將隔板卸下,便捷又實用。除了注重實用,在老屋的地面、屋檐轉角和窗欞上,還總能不經意地發現一抹抹胭脂紅的裝飾。
許多閩南移民在石塘定居后,將家鄉的民居建筑特色帶入石塘。用胭脂紅磚鋪地,屋頂兩山升起燕尾脊,這些裝飾無不寄托著他們對閩南故土的鄉愁。
在石塘鎮,石屋的興建從清代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最早的清代石屋,平面多為三合院或者四合院,以木石結構為主,層高一般不過兩層。規模大的為雙天井,家道殷實的院落還帶有碉樓。到了清末民國年間,一些富商大戶人家的石屋逐漸演變為多重院落,增加防御用的碉樓,出現哥特式窗戶等新的裝飾和造型。
據統計,目前,石塘鎮現存的單體石屋共有19000余間,這些石屋獨特的建筑風貌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吳冠中、沈柔堅等藝術大家曾多次來到石塘采風寫生。在《漁村十日》這本書里吳冠中這樣形容石塘:“我來到了石塘,山崖突出海中,環抱了海,海又環抱了山崖,石頭山、石頭屋、石頭村鎮、石頭城。”
修護石屋創新開發 有效利用是最好的保護
石塘石屋歷史悠久、風貌獨特,是一份值得珍視的文化遺產。然而曾經的石塘也和許多傳統村鎮一樣面臨著空心化等困境,這些年通過對石屋的修葺,對生態環境的改造,許多廢棄的石屋重獲新生。
“人家住在潮煙里,萬里濤聲到枕邊”,這是當年吳冠中眼中風景秀麗的石塘。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因為大規模開發新居,加上鄉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導致石塘鎮許多老舊石屋荒廢損毀嚴重,有的村莊甚至一度成為了垃圾堆積地。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利用好這些優勢資源,當地開始了生態修復加文旅開發的探索之路。
這里是海利村的山頂,在過去曾經是一片垃圾填埋場。經過多年環境整治,當地在沿海一線修建了8公里長的濱海綠道,串聯起山海石屋的景觀文化,打造了一批以石屋為基礎的多元文化空間。通過保留漁民原汁原味的生產生活方式,讓前來旅游的游客感受到這種傳統而又充滿魅力的文化。
海利村(原五岙村)是石塘鎮一個曾經只剩下8位老人居住的空心村。以前,這里交通閉塞,水、電等基礎設施甚至都不完善。2012年前后,第一批獨具慧眼的開發者來到這里,對村里石屋嘗試進行開發利用,走村入戶將居民家中閑置房產、廢棄老屋租賃下來進行改造升級,開辦起富有山海特色的漁家民宿。
隨著當地政府對五岙村道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各類優惠政策、資金的支持,昔日只有8位老人的留守村,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陸續開起多家精品民宿,成為旅游的熱門打卡地。如今,每年到了旺季,這里的民宿就早早地被預訂一空,一房難求。
開民宿、辦博物館、建藝術工作室,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聚焦在石塘。作為溫嶺本地人的林家陽教授,在退休后選擇回到家鄉,利用自身的國際化工業設計人才資源,在石塘建立起一座專攻藝術設計的博物館,致力于把家鄉打造成設計人才的培育基地。
通過對石屋分級保護、分類利用,石塘還依托當地漁民文化、閩南文化,打造了一批民俗展覽館、海濱圖書館等文化產業,使石塘成為一座具有東方魅力的文化藝術小鎮。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