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傳統文化中品味“春節”之美 非遺“出圈”更“出彩”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1-17





      隨著中國“春節”申遺成功,蛇年春節“非遺味兒”更濃。目前,120余項與春節相關的非遺代表性項目齊聚中國非遺館,讓觀眾在傳統文化中感受“春節”之美。


      步入中國非遺館,首先映入眼簾是一座集民間古建筑技藝、傳統美術為一體的山西清徐彩門樓。作為國家級非遺,清徐彩門樓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黨委書記王晨陽稱:“在當地,這個彩扎門叫‘鬧紅火’,預示著春節能夠紅紅火火。”


      進入彩門樓,寫春聯、印年畫、投壺等傳統年俗讓濃濃的年味兒撲面而來,熱鬧的鄉村大舞臺、流光溢彩的花燈讓人目不暇接。其中,來自浙江樂清的首飾龍是館內單體最大的花燈,春節期間,當地百姓會抬著“首飾龍”游街串巷,承載著為家家戶戶祈求平安的美好寓意。


      整個首飾龍制作工藝復雜,集木工、油彩、紙扎、龍燈、刻紙等工藝于一體。依靠內部的木制齒輪裝置驅動,龍船能搖頭擺尾,船上幾百個形態各異的人偶也能動起來。


      由地方非遺傳承人制作,傳統與創新兼具的面花作品《龍鳳棗山》,用搓、揉、編等10多道工序結合制作而成,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研究館員常會學稱:“面花主要反映了黃河沿線百姓的生產生活的一些風貌,主要用于傳統節日,比如說春節。”


      楊家埠木版年畫、蘇州燈彩、懷仁旺火等各地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春節節俗,描繪出中國人慶祝新年的生動畫卷,展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雋永魅力。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