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中求“變” 傳統之美“新”意濃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1-23





      剪紙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廣受各地群眾喜愛。剪紙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特別是在節慶時令,傳遞出濃厚的節日氛圍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兩天,在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剪紙藝人們正在抓緊趕制蛇年春節的剪紙訂單。她們巧妙地將蛇年元素融入作品之中,靈動的蛇形圖案、寓意吉祥的蛇年窗花等,為春節增添了喜慶氛圍,表達了陜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安塞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余澤玲介紹,這是一幅《安塞打腰鼓》,每年到春節安塞有打腰鼓鬧紅火的習俗,所以她剪了好多民俗的鬧紅火的元素。馬上到蛇年了,她還剪了一幅“蛇盤兔”,“蛇盤兔”在民間來說是“蛇盤兔必定富”的寓意。


      根植于民間沃土的河北蔚縣剪紙起源于明代。清代末年,剪紙工具改革,由“剪”變成“刻”,經歷了一代又一代藝人的傳承發展,開創了獨具一格的剪紙新流派。


      二十世紀初,蔚縣剪紙在構圖、造型和色彩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其基本制作工藝為:設計造型、薰樣、雕刻、染色。其色彩鮮艷、對比強烈,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2009年,蔚縣剪紙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蔚州博物館講解員張喜峰表示,蔚縣剪紙不斷地吸收和繼承一些比如說木板、水印窗花、刺繡、雕刻,還有水墨畫等多種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的優點,經過幾百年不斷地推陳出新,形成了一種融合型的剪紙藝術。


      這些天,蔚縣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高佃亮正忙著為農歷蛇年創作新的剪紙作品。他致力于剪紙技藝的傳承、創新與推廣,至今已有50多個年頭。


      蔚縣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高佃亮介紹,現在在色彩方面,他們進行新的突破,而且是手繪,叫“點彩+彩繪”的技術,就是中國剪紙畫,它突破了掉色的難題。


      目前,蔚縣剪紙行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典種類達6000多種。全縣形成了28個剪紙專業村,剪紙專業戶和作坊1100多個,剪紙從業人員3.8萬人,年生產剪紙約600萬套。


      江蘇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立春之日,當地人們剪紙為春花、春蝶等,作為女子頭飾或裝飾于家中,逐漸形成剪紙報春的習俗。唐宋乃至明清時期,揚州剪紙與揚州刺繡結合,形成一種風格獨特的剪紙藝術。2006年,揚州剪紙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揚州剪紙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龐建東介紹,揚州剪紙,最早就是剪花樣,就是用白的紙剪好了各種花卉的圖案,貼在鞋子上或者衣服上,由繡工來按照這個樣子來繡。


      揚州剪紙線條清秀流暢、構圖精巧雅致、形象夸張簡潔、技法變中求新,一般以素色為主,其表現手法和中國畫白描的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龐建東介紹,他剪的這個蛇是“五福靈蛇”,就是長壽、富貴、安康、好德、善終融一體,福字中間盤了一條蛇。祝福偉大祖國繁榮富強,祝賀福人民幸福安康。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