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中軸線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條承載七百年都城文明的軸線,躍升為全球文明對話新地標。北京如何守護遺產根脈?怎樣激活老字號與國潮的共生力?我們馬上連線正在北京前門大街的總臺記者高雪。高雪,帶我們看看這條最美軸線的煥新時刻!
北京中軸線是一條自元大都、明清時期便形成的北京城市布局對稱軸,全長7.8公里。記者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位于天安門南側的前門大街,記者身后這條筆直的大街,兩側店鋪林立,商品琳瑯滿目,既可以領略“都城”的莊嚴中正,也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城市煙火氣。
根據北京新版總規和中軸線申遺要求,除了要對古建進行更新修復,一些新建筑也參考歷史街區傳統院落布局及建筑尺度進行翻新,使周邊景觀更加協調。就拿這條前門大街來說,如今,統一的灰墻、花窗更好地保留了中國傳統古代建筑的韻味,整條步行街上的廣告牌匾,從造形、紋飾、材質、顏色等也都進行了統一的規劃設計,延續了大街商業文脈,凸顯京韻文化。
前門大街上的大柵欄附近匯聚了一批北京老字號,內聯升的布鞋、稻香村的點心、全聚德的烤鴨……手工匠人承襲前輩經驗,一邊研發創新,一邊結合當下人新時代的審美和口味,開發出融合傳統文化與時代特點的新品。
此外,五花八門的文創產品又讓北京中軸線走進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從造型各異的冰箱貼到官樣御瓷徽章、掐絲琺瑯等非遺技藝制品,通過古物新作、文化體驗,旅游伴手禮市場也在不斷豐富,設計師們也在積極探索創新傳統文化時代化、生活化的表達方式。
中軸線申遺成功后,坐著鐺鐺車游中軸線、City walk等特色旅游項目也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城市旅行路線。今年3月,北京還啟動了“中軸線無障礙支付服務旅游示范區”,為境外來華人員提供掃碼支付、隨身WiFi、翻譯等多元化服務。
在中軸線申遺過程中,北京市也引入數字化手段,加速搭建中軸線文化遺產監測與保護平臺,為中軸線上的古建、四合院的保護管理、展示利用提供數據支撐。這幾年,沿著中軸線,一批“小而美”的美育空間在騰退后的四合院里如雨后春筍般“生長”起來,網紅餐廳、咖啡館、特色博物館、非遺體驗館等新玩法、新消費場景層出不窮,不斷拓展著中軸線的深厚內涵中,豐富了人們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新鮮體驗。下一步,北京計劃建立“多模態”的數字資源庫,探索中軸線數字資源在音樂、游戲、文創衍生等多元文化藝術場景中的應用。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