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舞臺上“濰坊風箏為李子柒插上非遺翅膀”;非遺春晚上,楊家埠木版年畫、青州花毽星光閃耀……
濰坊風箏作為濰坊最大的城市IP,承載著人類最早的飛天夢想,也顯露著濰坊厚植歷史文化積淀,以文化促產業,以產業興文化的展望。
年輕化表達讓非遺既有產量又有銷量
濰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漫長的歷史文化演進中,沉淀下眾多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級非遺,濰坊風箏正是其中的代表。
天上濰坊風箏飛,人間濰坊非遺美。以濰坊風箏為代表,“濰坊非遺群”爭奇斗艷:楊家埠木版年畫喜慶祥和、濰坊核雕巧奪天工、高密剪紙千變萬化、諸城派古琴雅韻天成、崔字小磨香油傳統技藝匠心獨運、梁祝傳說凄美悱惻……
濰坊現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2項、國家級17項、省級125項、市級427項、縣級2044項,其中,省級非遺數量居全省第2位;現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9名、省級90名、市級436名、縣級2049名。不論是從非遺項目數量看,還是從代表性傳承人數量看,濰坊都是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市。
濰坊非遺出圈,還在于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呈現”“年輕化表達”。昌邑柳疃絲綢和國風服飾融合,商業價值倍增;楊家埠木版年畫和手造布袋融合,引來眾多年輕女性購買……在這里,非遺、手造、文創深度融合、與時偕行,非遺活態傳承、創新發展,展現出強大生命力。
這生命力不僅表現在年輕化,還在于傳承、延續,一只龍頭蜈蚣“串”起了“全世界的風箏”,讓一場國際風箏盛會連續辦了41屆,成就了濰坊“世界風箏都”“國際風箏聯合會總部所在地”“世界風箏文化交流傳播中心”的最大城市IP。
旺盛的生命力不僅給濰坊非遺帶來了“流量”,更有“銷量”。以濰坊風箏為例,“小風箏”儼然已經成為“大產業”,目前,濰坊風箏及相關產業總產值突破20億元,風箏年產量超過1.2億只,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國內市場所占份額分別超過85%和80%,從業人員超10萬人。
擦亮非遺文化底色 以文促產、以產興文
“人文輝光八千載,信美東方第一州。”濰坊在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夏商時期即為東夷文化的核心區域,是夷夏文化交融的搖籃,姜尚封于濰坊營丘,齊文化肇始,濰坊還是齊、魯文化的交匯地,兩漢經學的重鎮、南北朝佛教文化的東方中心、明清海岱間的文學重鎮。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造就了濰坊兼具夷夏文化、齊文化、魯文化的融合性文化特征。
數千年的文化積淀,不僅形成了地方特色鮮明的濰坊文化,還哺育了層出不窮的歷史文化名人:“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春秋時期政治家晏嬰、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等。孔融、范仲淹、歐陽修、蘇東坡、李清照、鄭板橋等曾在濰坊執政或工作生活……
正是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就了濰坊非遺的特色。“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獨具中國歷史文化特色的“人文經濟學”,已經成為濰坊這座城市向下扎根的肥沃土壤,也正在成為這座城市向上生長的拔節力量。
產業協同發展 讓消費旺起來、經濟好起來
一只風箏,一段歷史,一場盛會,一個產業……非遺的發展只是濰坊在求新、求變、求強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新突破的一個縮影。
2024年,濰坊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000億元,達到8203.2億元,16項主要經濟指標中13項增幅高于全省平均、10項居全省前6。經濟體量和城市能級雙提升。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濰坊全市工作動員大會又發出“奮力打好革新突破的發展硬仗,加快塑造高質量發展的全面勝勢”的最強動員令。
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濰坊謀定的消費投資出口、工業提質增效、鄉村全面振興、項目招引建設、民生安全服務、任務落地見效等“六場硬仗”,不僅瞄準了“革新點”,而且畫出了“路線圖”,給出了“硬打法”。
干什么?誰來干?怎么干?干出什么樣的成色?“六場革新硬仗”,形成了一個推動濰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革新閉環。
項目建設始終是穩增長、促發展的生命線。2月24日,濰坊召開2025年春季濰坊市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濰坊總投資1665.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635.6億元的272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698.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78.7億元的68個項目納入省集中開工項目,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2月10日,濰坊召開的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持續拓展創新“三個模式”,堅定走好鄉村振興融合化發展之路,更大力度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更高水平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努力走在前、挑大梁。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2月25日,濰坊市法治化營商環境十佳案事例展示匯報暨工作總結部署會召開,厚植法治沃土,讓“營商”變“贏商”,濰坊再啟新程。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對經濟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 2月26日,全市提振消費工作推進會議召開,會議強調,要抓住用好中央和省提振消費政策,切實發揮濰坊資源優勢,充分激發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潛力,更好地讓濰坊人氣聚起來、消費火起來、經濟旺起來。(記者 劉超)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