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網2025”專項行動將重點規范微短劇版權秩序——
微短劇不能短視版權
經過短短幾年的快速發展,國內微短劇行業創新活力不斷提升,已成為拉動影視產業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與此同時,微短劇行業也面臨盜版之困,與之相關的搬運盜播、售賣盜版、洗稿抄襲等版權問題也日益凸顯。對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在京舉辦的中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年度報告(2024)新聞發布會上,中央宣傳部版權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版權局將從完善立法、強化專項整治、壓實平臺主體責任、加強版權國際合作、加深行業協作等方面來規范其版權秩序,即將啟動的“劍網2025”專項行動也將規范微短劇版權秩序作為重點任務。微短劇版權問題同樣也是業界和學界關注的重點,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機構、上海市法學會科創法治研究會就分別在北京與上海舉辦專題研討會,共探微短劇版權保護之道。
版權問題備受關注
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主任、教授高雄杰一直深耕電影領域,近年來他發現身邊很多人都在拍攝微短劇,甚至在國外,微短劇也備受關注。他也嘗試拍了一部,于去年5月上線,該劇曾一度在多個播出平臺高居熱度第一,但因為版權等問題,他并未從中獲得可觀的收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舉辦的研討會上,高雄杰分享了這一段經歷,并呼吁:“微短劇版權生態亟待改善。”
在微短劇行業面臨的版權問題中,盜版問題最受關注。“微短劇盜版問題復雜,亟待治理。”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在上述研討會上表示,首先是某些視頻平臺投訴處理效率欠佳。有些平臺可能會收到大量的微短劇侵權投訴,但因審核流程大多依賴人工及基礎 AI篩查,致使處理周期長達數周乃至數月,而微短劇生命周期較短,如此長的處理時間會極大地壓縮微短劇的消費周期。其次是有些 MCN(與內容創作者合作或直接生產內容的實體或組織)提交虛假版權材料,通過改名、更換賬號等方式上架以規避侵權核查,而部分平臺未強制要求上傳者提供原創聲明或版權授權文件,導致大量盜版劇集被偽裝成“原創內容”上傳。再次是盜版者傳播成本低,可借助技術手段破解版權方交付給平臺的原始文件,并以低價批量銷售內容。他表示,這種盜版內容質量無保證,且有詐騙風險。
盜版問題不僅影響微短劇創作者的創作熱情、損害合法從業者的經濟利益,還破壞微短劇市場的健康生態環境。在上述研討會上,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院長汪文斌表示,在全民創作時代,要在版權保護上下功夫,保護創作者的創作積極性和他們的合法利益,培育良好的創作生態,從而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有效打擊侵權盜版
單集時長短而集數可達上百集的微短劇,一般采取全集同時上線的模式,播放周期一般為一天至三天,這無疑提高了權利人的維權難度。“'通知-刪除'規則無法及時打擊微短劇侵權盜版行為。”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法務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陽子表示。對此,他建議,可以成立專業團隊幫助微短劇創作者進行維權,同時應加大對微短劇侵權盜版行為的刑事處罰,通過典型案例形成威懾。此外,還應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全社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如何有效打擊微短劇盜版行為,在業界引發廣泛討論。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在上述研討會上表示,應結合微短劇行業的特點去設計版權保護模式:從權利人的角度,對于訴訟中無法提供有效證據證明自己為權利人的情況,可在創作階段就采用區塊鏈等技術對作品相關信息進行存證;針對訴訟時效問題,權利人可通過向管轄法院提出“訴前禁令”的方式來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行業的角度,行業協會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如聯動頭部企業共同制定行業接受的保護模式,互相監督,共同推進保護生態。從主管部門的角度,可借鑒游戲和動漫等產業保護方式,將微短劇保護納入“劍網行動”,進行專項打擊,并通過典型案例形成威懾力。
在加大版權保護力度的同時,鄭寧認為還可以通過經濟手段進行調節:“可以重塑利益分配格局,如微短劇的生命周期一般比較短,可在熱播之后采取讓利措施將價格降下來,或通過其他方式形成一個長遠效應,以此推進生態多樣化、健康化。”
同質化引發的微短劇版權糾紛也備受業界關注,如一些二次創作的微短劇并沒有照搬原創作品關鍵情節或者人物角色,而是利用 AI技術借鑒原作的概念創作出相同的情節。在上海市法學會科創法治研究會舉辦的研討會上,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律師遲騁認為,這種情況依然可以依據“思想表達二分法”來進行認定:如果僅是對思想或者創意的借鑒,通常并不構成侵權;如果抄襲了原作具有獨創性的場景布局、情節設置等,則構成侵權。
合理界定平臺責任
作為播出渠道,平臺是微短劇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因此,在相關訴訟中,平臺責任的界定是爭議的焦點。特別是 AI技術在這一領域的應用,讓平臺責任的界定更為復雜。
在利用 AI提供的內容侵權的情況下,AI服務提供者是否構成侵權?在上海市法學會科創法治研究會舉辦的研討會上,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丁文杰結合相關案例分析,AI服務提供者構成幫助侵權而非直接侵權,因為在內容侵權情況下侵權主體應該是AI使用者而不是平臺,平臺有過錯的情況下應承擔幫助侵權責任。遲騁則建議,平臺方向創作者提供 AI工具時不要實質性參與創作。如果平臺方僅提供技術,為規避用戶上傳侵權盜版內容,可借用 AI技術對涉及 AI創作作品進行重點關注,通過技術手段進行侵權風險評估,一旦收到創作者投訴,要及時進行刪除。
“微短劇播出平臺應履行主體責任,依法依規落實微短劇備案審核制度,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版權治理規范,共同促進微短劇行業健康、持久發展。”樂力表示。
據了解,即將啟動的“劍網2025”專項行動,將規范微短劇版權秩序作為重點任務,指導各級版權執法部門查辦網絡視聽領域大要案件,把法律威懾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并積極為版權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共同推動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微短劇行業高質量發展。(記者 竇新穎)
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