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微短劇版權良好生態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02





      發布上海微短劇發展白皮書及"繁花"計劃,舉行微短劇創新與發展論壇……6月23日至27日,第30屆上海電視節在滬舉行。期間,已經成為視聽內容領域"新力量"的微短劇動作頻頻,行業發展備受關注。而剛剛落幕的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上海倉城影視文化產業園區發布微短劇創作計劃,今年將完成700部微短劇。


      其實,不只上海,近來,國內多地紛紛布局微短劇賽道,以"微短劇+"模式賦能產業發展。中國作家協會近日發布的《2024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2024年國內微短劇市場規模達504億元,首次超越同年電影票房總額,成為重要增長點。


      然而,在這一新興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盜版等版權問題也日益凸顯,亟待化解。


      版權保護問題受關注


      在一些涉及微短劇的盜版案件中,有觀點認為,因微短劇內容制作成本低、內容低俗,不應給予其和長劇同等級別的保護。這一觀點在業界引發爭議。"微短劇如有明確的主題、故事主線,體現了作者在選擇素材、拍攝角度、表現手法及畫面編排等方面的獨創性,應被認定為視聽作品,從而受著作權法的保護。版權保護不分'長短',無關題材,應當給予微短劇和長劇保護同等級別的對待。"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袁真富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文藝作品之一,微短劇的版權保護并沒有制度障礙和司法瓶頸。如果放任微短劇侵權盜版成風,或給予低水平保護,無疑會弱化全社會尊重版權的意愿和意識,最終動搖權利人保護版權的決心和信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黃尹旭也表示,無論創作成本高低、篇幅長短,只要具備獨創性,即依法享有復制權、表演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專有權利。若因制作成本低而降低保護標準,將動搖著作權法鼓勵創作的立法根基,可能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亂象,導致優質創作者因收益無保障而退出市場,低俗、抄襲內容將借盜版泛濫,最終損害公眾文化選擇權。黃尹旭強調,微短劇作為視聽作品的創新形態,其凝結的智力勞動與長視頻、文字作品等傳統形態并無本質差異,法律對其版權的平等保護,是實現相同權利、相同保護的應有之義,更是構建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的基礎前提。


      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對盜版微短劇的侵權行為也采取了獨創性表達的審查標準,切實保護微短劇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李世剛認為,內容品質的高低等屬于監管審查范疇,不能成為降低版權保護力度的理由。如今,微短劇精品化程度越來越高,制作成本也在提高,侵權盜版無疑會影響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因此,強化版權治理是微短劇行業健康發展不可回避的關鍵議題。


      由此可見,無論是微短劇還是長劇,只要創作者付出了智力勞動,形成了具有獨創性的作品,就應該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


      尋求多元保護路徑


      生命周期較短的微短劇,一旦遭遇盜版,及時叫停是關鍵。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微短劇權利人在維權時往往會面臨這樣的困境:相關視頻平臺投訴處理效率欠佳,有些 MCN(與內容創作者合作或直接生產內容的實體或組織)提交虛假版權材料以規避侵權核查等,導致訴訟周期長、成本高等。


      對此,李世剛認為,基于微短劇自身產能巨大、迭代快速的特性,傳統確權和侵權責任模式難以全面覆蓋其版權保護需求,有必要構建微短劇版權保護的多元路徑:首先,充分發揮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在微短劇版權保護中的重要作用。引入人工智能監測和數字水印技術,通過大數據和智能比對技術實現侵權內容的高效識別與攔截,提升創作者和平臺的版權保護能力。區塊鏈存證則有利于進一步解決版權保護確權、取證的難題。其次,加強版權保護的前置性,提高微短劇維權效率。傳統影視版權保護的"事后追責"模式無法匹配微短劇快速、短暫的傳播特性,對此,平臺方可以對侵權行為實施主動治理與事前攔截,對用戶上傳內容進行合理審查。平臺應與微短劇權利人密切合作,開啟快速投訴渠道,明確審核標準,快速完成投訴處理并下架盜版內容。此外,相關行業協會也應發揮積極作用。2024年,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微短劇版權保護倡議書》,中國版權協會微短劇工作委員會成立并發出倡議。各方利益相關者應通力合作,共同應對微短劇版權保護挑戰,形成高效統一的維權機制。


      盜版內容不僅嚴重擠壓正版市場、損害權利人的合法收益,更嚴重破壞整個行業的生態環境。"微短劇行業亟待構建版權保護生態。"袁真富表示。他認為,構建這一生態,單靠微短劇制作方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多方共建,從技術治理、行政管理、司法保護、行業自律等多個層面,推進微短劇內容治理,助力微短劇版權保護。尤其是作為整個網絡版權生態的重要角色,網絡平臺應主動作為,建立更加高效、協同的侵權治理機制,成為保護微短劇產業的關鍵力量。如平臺可以支持原創用戶授權開通"阻止相同侵權內容傳播"功能,以大幅降低重復侵權投訴的成本,探索"一次投訴、長期管控"的治理目標。"只有依靠平臺、行業、行政和司法的協同共治,通過全鏈條、全方位的立體保護,防止侵權盜版和低俗生產的惡性循環,才能讓整個微短劇產業鏈更有信心、更有創意、更有回報。"他強調。


      微短劇版權保護問題備受相關部門的重視。今年5月國家版權局等四部門啟動的"劍網2025"專項行動中,就將包括微短劇在內的視聽作品作為版權整治重點之一,重點打擊非法搬運、傳播、售賣這類作品的侵權行為,加強對網站平臺幫助侵權治理,為網絡視聽產業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版權保障。(記者 竇新穎)


      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