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跑出美好生活加速度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08





      上山下海進草原,賞戲看展逛故居——暑期旅游熱,最熱的是“文化味兒”!


      到錫林郭勒草原觀賞蒙古族夏季盛會那達慕,不僅能看到傳統的摔跤、賽馬、射箭項目,還能欣賞2000架無人機飛行表演、在虛擬空間里與摔跤高手對戰一場。


      走進南京博物院,“坤輿萬國全圖VR沉浸展”讓人一秒穿越回明朝。“親手”操作古代的牽星板、水羅盤、量天尺,觀眾仿佛在四百多年前的科技幻想城里漫步。


      如今,這樣的文化創新場景正在全國各地蓬勃涌現。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一季度,我國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3939億元,其中以數字內容、智能文旅裝備、沉浸式體驗為代表的文化新業態表現尤為亮眼,實現營業收入14846億元,占比43.7%。從旅游到科技、從民生到產業,“文化+”正以跨界融合之勢,跑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文化+科技:數字賦能文化新業態


      瀏陽河靜靜流淌,在湖南長沙馬欄山流過了一道灣,被稱為“中國V谷”的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就坐落在這里,“左手IP,右手算力”的數字神話每天都在這里上演——


      數字文博平臺“山海”App,上線10個月完成3萬多件文物的數字化采集,成為3000多萬用戶的“24小時線上博物館”;


      一卷卷老電影膠片在AI上色與人工修復技術的操作下,暗沉、模糊的黑白畫面迅即有了亮麗的色彩;


      《山河詩長安》創意互動節目中,詩人李白經AR技術賦能,穿越時空實現與觀眾的近距離互動。


      “以先進技術為驅動,新質生產力正在賦能更多文化內容生產。”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華表示,“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恰當使用AIGC技術,可有效賦能各環節,實現提質、生成、增效、降本的作用。”


      《黑神話:悟空》以數字技術搭建東方神話世界,上線剛幾天,游戲全平臺銷量便超1000萬套,藝術口碑與經濟效益雙雙踏上“筋斗云”;《哪吒之魔童鬧海》用精心打磨的特效帶來震撼視聽體驗,進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五名;貴州苗寨的繡娘們通過AI設計軟件生成紋樣,用區塊鏈給作品打上數字指紋,再通過直播間將苗繡賣到巴黎時裝周……當傳統文化資源插上科技的翅膀,文化新業態、產業新模式、消費新體驗不斷涌現,激活了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文化+科技”不僅讓傳統文化“老樹開新花”,還有更多的文化新業態紛至沓來。5G、云計算、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3D視覺傳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文化內容生產、傳播方式創新和消費場景重塑提供了廣闊空間——


      專注于虛擬人IP內容生產的微短劇制作平臺,可一鍵生成分鏡腳本,用戶輸入基礎設定即可快速生成連貫劇本和視覺分鏡,將原本耗時數天的分鏡工作縮短至幾分鐘。


      使用影視仿生特效技術開發的互動表演機器人,可以運用面部捕捉技術,將人的表情轉換成信號,來控制小狗、熊貓等動物的表情,讓影視劇中的動物角色拍攝更加容易實現。


      今年年初,大量海外用戶來到國內某社交平臺,為滿足用戶需求,該平臺基于大模型快速上線了翻譯功能,其效果非常自然順暢,甚至可以翻譯網絡“熱梗”,極大地促進了中外網友之間的友好交流。


      文化+旅游:詩與遠方交相輝映


      “為了一場球,奔赴一座城。”今年上半年,“蘇超”的引力波為江蘇省文旅持續傳輸能量。親子游、避暑游、研學游、博物館夜游、文創市集、美食體驗……暑假期間,“足球+城市IP+文旅消費”復合生態鏈不斷完善,景區門票減免、文旅消費券、志愿服務等惠民便民措施不停,“留一下”變成了“留一夏”,江蘇踢出了“文體旅”結合的一記好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重塑旅游,不斷為旅游市場注入新鮮活力。


      ——為了文化來,“有故事的風景”成為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跟著演出去旅行、跟著賽事去旅行、跟著影視去旅行……文化不僅僅是招牌,更像串聯鞭炮的捻線,不僅點燃開頭,還在于引導經濟的火花持續綻放。


      電視劇《繁花》中的黃河路美食街,吸引數千人前來品嘗“同款排骨年糕”;《我的阿勒泰》取景地新疆哈巴河縣,“巴太樹”“張鳳俠的小賣部”成為全國各地游客打卡的熱門景點;越劇《我的大觀園》赴北京、四川、廣西、湖北、江蘇、重慶、湖南等重點城市開展全國巡演,帶動住宿、餐飲等文旅消費逾1.2億元。


      ——帶著文化走,文創產品延伸消費產業鏈。


      買文創、穿古裝、逛主題街區……文化因素的疊加,提高的是旅游的附加值,產生的是更大的“乘數效應”。


      從河南博物院的青銅器考古盲盒到中國國家博物館“銷冠”鳳冠冰箱貼,再到西安的毛絨玩具“絨饃饃”,情緒價值、社交分享等訴求讓文創產品成為備受年輕人喜愛的伴手禮;古裝穿越、沉浸式文旅的需求激增,讓漢服、唐裝、清宮等類型的妝造師成為“新三十六行”中的熱門行業;非遺文創受到市場青睞,帶動了年輕繡娘返鄉、手藝工坊翻新,改寫了許許多多偏遠村寨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心中有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涵養文明精神。


      文化有什么用?一位網友說:“擁有文化的目光,其獨特之處在于,人們看到的不僅是那山那水,更是其中承載的厚重的歷史積淀、豐富的生命情感。”


      追求文化價值,開拓了旅游新思路,讓一些“不走尋常路”的路線火了起來。尋找名人故居,甚至一些經史子集中記載的“冷門人物”,成為許多歷史文化愛好者的“心頭好”;一些偏遠村莊、邊境小城憑借獨特的地理環境、飲食民俗等文化,吸引許多人去“尋寶”;跟著唐詩、宋詞、革命偉人詩詞路線去打卡,成為親子游、研學游、銀發游青睞的路線。


      讓文化可感知,讓行走有深度,文旅融合既守護文化根脈,又激活產業動能,更在山水相逢處,書寫著新時代的詩與遠方。


      文化+民生:潤物無聲惠及百姓


      西湖之美,在于“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自然風光,也在于“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文心詩韻。無論春夏秋冬,人們都會從四面八方而來,欣賞西湖的日與夜、晴與雨、鬧與靜。


      問起原因,住久了的杭州市民會說起一句話:“這西湖是大家的嘞!”


      早在2003年,西湖景區就拆除圍欄、還湖于民,環湖以內所有公園全部免費晝夜開放。湖邊的高檔會所陸續關停整頓,曾被“壟斷”的美景對老百姓打開了平價大門,“點一杯茶,可以在這里坐一天”。而今,走進這個世界文化遺產景觀所在地,人們可以欣賞“西湖十景”,也可以環湖騎行、跑步,還能到西湖書房閱讀點、非遺體驗館、特色文化驛站坐一坐、看一看……這湖光山色,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民的西湖”。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免費”“共享”,成為文化惠民的關鍵詞——


      目前,我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館免費開放;農家書屋、社區書房、文化驛站等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數字圖書館、“云端博物館”等讓城鄉群眾共享文化之美……


      潤物細無聲,文化惠及全體百姓,首先要“到達”。


      一支烏蘭牧騎演出隊,年均下鄉演出超100余場,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把優秀的文藝演出奉獻給廣大農牧民。


      一元錢看大戲,把優秀的戲曲劇目送到社區基層,不僅改變了傳統戲曲受眾少、市場小的困境,還讓休息時只能“打麻將刷手機”的市民們有了高品質的休閑娛樂機會。


      數字世界的一朵“云”,讓體量豐厚的文化資源觸手可及。《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故宮“數字文物庫”、敦煌“數字藏經洞”數據庫……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供給有了“空中航線”。


      文化自覺,創新創造,重要的是“主角意識”。


      看!貴州省榕江“村超”、臺江“村BA”、三都“村馬”、凱里“村T”,群眾做主創、群眾當主角、群眾來主推。賽場上、舞臺上躍動的身影,是鄉村全面振興圖畫中最美麗的風景。


      聽!嗩吶、山歌與電子樂混響,“四季村晚”舞臺上的主角不是專業演員,而是握得起鋤頭也拿得起麥克風的村民。那響亮的吶喊聲、鼓掌聲,涌動著鄉土文化創新創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從“文化下鄉”到“文化在鄉”,從“搬著板凳聽”到“主動上臺唱”,文化的滋養,孕育和激發出全民族愈發強勁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文化+未來:融合創新永無止境


      為經濟賦能、為文化強基、為未來蓄勢,“文化+”這道“跨界融合題”正不斷解出新答案。


      從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破圈”傳播到《黑神話:悟空》的全球熱銷,從社區文化角的溫情服務到美術館博物館的“一站式”文旅消費,文化與經濟社會水乳交融,滋養出一個生機勃勃的中國。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年度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趨勢預測》顯示,伴隨5G+8K、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孿生、多語言互動、全息影音等新型數字體驗正不斷打破時空界限,創造出新的文化消費場景。“數字經濟+文化產業”“數字經濟+文化旅游”“數字技術+文化IP”“低空經濟+文旅”“文化產業+鄉村振興”“數實融合+文化遺產展示與保護”等諸多領域的跨界融合,將為“文化+”開啟未來無限可能。


      “文化+”戰略的深度實施,離不開國家政策“保駕護航”。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力求實現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未來在望,未來已來。


      2025年深圳文博會上,人們看到這樣一幕幕“黑科技”場景:


      戴上腦機接口設備,用戶的腦電數據可以實時轉化為頻率信號,這些信號又可視化為屏幕上的數字藝術圖形,參與者只需要使用“腦波風暴”,就可以進行在線對抗游戲;


      通過無介質全息技術,不需要依賴任何實體屏幕或介質,用戶就可以裸眼看到空中呈現的三維圖像,還能通過手勢、語音與空中的文物圖像進行互動。


      文化如此生動鮮活,如此觸手可達。在傳承中創新,在融合中發展,“文化+”給出締造美好生活的算法口訣,鋪展出一幅文脈延綿、精神富有、福祉豐厚的經濟社會發展新畫卷。(記者 于園媛)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