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蜩始鳴”到“寒蟬鳴” 文物中感受節氣之美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11





      再來看立秋節氣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早晚的風有了幾分涼意,清晨開始有霧氣產生,樹上的寒蟬鳴叫不停,這也是感知秋意漸起的典型物候。


      山西太原:從“蜩始鳴”到“寒蟬鳴” 文物中感受節氣之美


      而蟬,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文化意象,不僅是立秋,夏至節氣二候的“蜩始鳴”,說的也是蟬。立秋時節,一起來領略文物中的節氣之美。


      心形尖口、圓眼、三角身體,這件珍藏在山西博物院青銅分館的商代晚期青銅禮器:邑鼎,腹部裝飾著多個三角形的蟬紋;而這件出土于山西絳縣橫水倗國墓地的西周青銅器:倗姬盤,兩側對稱分布的一圈蟬紋。


      自商周時期起,蟬便被古人觀察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形象廣泛出現在各類文物之上。而蟬也因其特殊的自然秉性博得了歷代文人墨客的喜愛,成為眾多文學作品詠嘆的對象。白居易在《立秋日曲江憶元九》中思念友人:“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唐代虞世南說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三國時期曹植的《蟬賦》贊嘆它:“實澹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西晉陸云在《寒蟬賦》中賦予蟬“文、清、廉、儉、信”等美好德行。


      蟬的意象還反映了古人對生命的看法,山西博物院收藏了多件出土于晉獻侯夫人墓的西周玉蟬,雕刻技法簡潔,寥寥幾刀表現出蟬翼的輕盈。


      山西博物院藏品研究部副研究員 楊勇偉:蟬的生命歷程比較獨特,它從幼蟲到成蟲,需要經歷一次蛻變,這種蛻變在古人眼中被視為一種神奇的重生過程,象征著生命的延續和輪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蟬的意象經歷了從自然觀察到文化象征的升華過程,這種由物及理的認知過程,正是中華傳統文化智慧的生動體現。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