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咋能離老百姓越來越遠?""不行,三折戲兩小時就演完了,群眾看得不過癮,再多唱幾折"……這看似臺前幕后的三言兩語,實則是"一元劇場"在陜西省渭南市持續上演18個春秋的鮮活圖景。渭南是全國最早實行"一元劇場"的城市,而"一元劇場"的誕生源于破解傳統秦腔戲曲的生存困境,如今,卻讓藝術走進了大眾,實現了文化共享。
"一元劇場"惠民演出開始于2007年11月,由渭南市秦腔劇團組織實施,主要是通過盤活市秦腔劇團演藝資源,爭取企業贊助。回憶起設立"一元劇場"的初衷時,陜西省渭南市秦腔劇團團長代九奎說,首演那晚能容納千人的劇場座無虛席,連過道都擠滿了觀眾。扛著鋤頭的農民、街邊小販、退休老人,眼中閃爍著熱切。"看到那場景我們就知道,路走對了。"
一元錢在今日連瓶水都買不到,卻撬動了渭南文化生態的巨變。2024年,"一元劇場"全年演出121場,線上線下近30萬人次觀看。劇團也從門可羅雀到商演不斷,聚攏了更多青年演員。在團長代九奎眼里,沒有"一元劇場",就沒有劇團的今天。
"咚!"檀板一聲脆響,渭南市兒童影劇院的穹頂吊燈驟然亮起。75歲的張忠民攥著一元戲票,在觀眾席第二排坐定。舞臺上,《生死牌》的演員踩著厚底靴步步生風,水袖甩出銀線般的弧度,臺下近千名觀眾的目光隨著臺步流轉,年輕人也沉浸其中。
這是2025年"金蛇迎春"新春演出季"一元劇場"惠民演出的現場,僅渭南市區兒童影劇院就固定上演11場。穿紅棉襖的大嫂舉著手機錄像,鏡頭里,包公的臉譜在追光燈下泛著油彩的光澤;戴棒球帽的少年跟著哼唱《鍘美案》的唱段,手掌在牛仔褲上敲出節奏。
"我先是看了線上直播,實時彈幕'秦香蓮的哭腔絕了!'"渭南市民賈琛璐連續在現場觀看的感受與線上完全不同,演員們念白字正腔圓、抑揚有度,唱腔流暢婉轉、聲聲關情。
"小舞臺上的大融合,我們特別歡迎'戲把式'登臺。"團長代九奎介紹,白天賣菜的張大姐晚上描眉畫眼,就成了《鍘美案》中鐵骨錚錚的秦香蓮;社區電工老李在《周仁回府》中將角色的忠肝義膽演繹得氣貫長虹。老百姓的參與,讓傳統戲曲有了"不一樣的煙火氣"。
"2011年'一元劇場'獲評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極大地提升了渭南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1年9月以前,"一元劇場"演出主要由渭南市秦腔劇團和臨渭區劇團承擔,覆蓋面相對較小。2011年9月以后,渭南市縣國有文藝院團全部參與演出,同時鼓勵演出水平高、節目質量好的院團到渭南中心城區和周邊縣(市、區)交流演出。
18年間的幕布之后,"一元劇場"正在經歷更為深刻的蛻變。在渭南市秦腔劇團排練廳,"90后"演員馬萌和同伴們正在苦練基本功。"一天不練自己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馬萌謹記老師教誨。
"一元劇場"為青年演員提供了展示舞臺,讓他們在實踐中提升技藝。33歲的韓晨是渭南市白水縣劇團的業務骨干,榮獲省市多項大獎。她坦言:"通過演出鍛煉,業務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認識了不少戲迷朋友。我會一直跟著'一元劇場'唱下去。"
如今,這個票價18年未漲的劇場已成為文化惠民的標桿。"我們通過推動'一元劇場'進社區、學校、景區、農村、公園,讓秦腔成為群眾生活的一部分。"代九奎的愿景正變為現實,與此同時,還開創了渭南地市級秦腔院團走出國門進行交流的先河。今年5月,渭南市秦腔劇團在烏茲別克斯坦"庫什拉巴德納沃西-2025"音樂會上演繹《火流星》《乘虹》等節目,綻放秦腔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一元劇場"的演出內容豐富多樣,除了經典的傳統戲曲, 也有反映現代生活的新創劇目。《家園》以移民搬遷為主題,展現了新時代渭南人民的奮斗歷程和精神風貌;《根據地》講述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這些劇目貼近群眾生活,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這種文化浸潤正在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一元劇場"文化品牌創立十八年來,演出足跡遍及9省,年均開展惠民演出超120場,線上、線下惠及戲迷觀眾1500多萬人次。今年起渭南市秦腔劇團推行"訂單式服務",組建流動演出小分隊,計劃開展縣際交流演出20場,新時代文明實踐之"秦腔唱起來"渭南市巡演40場。
走出劇院時,夏日晚風送來隔壁排練廳的念白聲。青年演員們正在排練《鍘美案》走位,唱腔里透著堅定:"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這穿越千年的聲腔,仿若新時代的文化共享進行曲。(記者 任麗)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